
發給民戶的證券。 唐 劉禹錫 《鄭州刺史東廳壁記》:“君侯始來三日,司稅掾舉七縣董租之吏累百,君曰:‘此百螣也。’悉罷之,用戶符而輸入益辦。”
戶符是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核心憑證,指官府頒發用于登記和核查居民身份的文書。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該制度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戶版”,至唐代發展為記錄家庭人口、田産、賦役的法定文件,具有身份認證與稅收征管雙重功能。
從制度特征來看,戶符包含三個核心要素:一是以“五家為鄰,五鄰為保”的連坐編制規則;二是采用朱墨筆迹區分官民信息的防僞技術;三是定期更新的動态管理機制。宋代《慶元條法事類》明确記載,戶符需每三年由縣衙重新核驗钤印。
元代戶部檔案顯示,戶符形制已發展出竹木、絹帛、紙質等多種載體,其中《至正條格》規定四品以上官員用絹本,平民用紙本。明清時期隨着黃冊制度的完善,戶符逐漸被賦役文書體系替代,但其确立的戶籍管理原則仍深刻影響着現代戶口登記制度。
“戶符”是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中的一種憑證,具體解釋如下:
戶符(拼音:hù fú,注音:ㄏㄨˋ ㄈㄨˊ)指古代官府發放給民戶的證券或憑證,主要用于戶籍管理、稅收征收等行政事務。
唐代劉禹錫在《鄭州刺史東廳壁記》中記載:“君侯始來三日,司稅掾舉七縣董租之吏累百,君曰:‘此百螣也。’悉罷之,用戶符而輸入益辦。”
此處說明戶符用于簡化稅收流程,取代冗餘的官吏,提高行政效率。
現代語境中,“戶符”一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戶籍制度或文獻時仍具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鄭州刺史東廳壁記》原文或唐代經濟制度相關研究。
白帆豹略贲育之勇筆鉛查訪孱弱賜乞登手登腳镫仗钿合對生惡征放賴赙錢公廨田官鹽谷坊合兒衡慮困心虹棧後天失調奬章系帶畿辇捐職決勝戰車看人行事箜篌引梁丘鸾旗車眉峯岷山麋銜默運牡菊怒心趴架平看葡萄乾淺注竊犯睿博賽娘三典上貨身肌仕祿屍圖水客私鈚頭四其禦史松蜜夙夜匪懈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沓至威綏斡耳朵現世寶渫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