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eatedly request somebody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call on a famous scholar repeadedly to solicit his help;make three calls at a thatshed cottage and request the owner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東漢末,劉備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陽)聘請隱居于草廬的諸葛亮出來幫助打天下。後用來指誠心誠意再三邀請或訪問
見“ 三顧草廬 ”。
以下是關于成語“三顧茅廬”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三顧”指三次拜訪,“茅廬”即茅草屋。字面意為三次到草屋中拜訪,源自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前往隆中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引申意義:
比喻誠心誠意地多次邀請或拜訪有才能的人,強調對人才的尊重和求賢若渴的态度。
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備在官渡之戰後投奔荊州劉表,但急需謀士輔佐。經徐庶推薦,得知隱居于南陽隆中(今湖北襄陽)的諸葛亮才華出衆。
故事梗概:
劉備三次親赴諸葛亮的草廬,前兩次均未得見,第三次終獲接見。諸葛亮被其誠意打動,提出《隆中對》戰略,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此事件成為尊重人才的典範。
最早文獻:
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注:《三國志》等史書亦有記載,但成語定型于《出師表》)
語法結構:
動賓式成語,多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例句:公司為聘請專家,三顧茅廬,終獲應允。
適用于職場、學術等領域,提醒人們:
如需了解完整典故細節,可查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或《出師表》原文。
《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劉備三次前往諸葛亮所住的茅屋拜訪他,表達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重視。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三點水):部首為一,總筆畫為三。
顧(目字旁):部首為目,總筆畫為11。
茅(艸字底):部首為艸,總筆畫為9。
廬(廣字底):部首為廣,總筆畫為10。
來源: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源自于中國曆史上的故事。劉備在尋找賢才的過程中,聽聞諸葛亮的名聲,對他非常推崇。為了能夠請諸葛亮出山,他三次親自前往諸葛亮所住的茅屋,表達了自己的真誠和決心。
繁體:
簡體:三顧茅廬
繁體:三顧茅廬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三顧茅廬
例句:
他經過了三顧茅廬,終于說服了那位獨孤求敗。
組詞:
三思而後行、三心二意、顧慮、廬山真面目
近義詞:
三思而動、慎密考慮
反義詞:
信任即到、一見鐘情、一拍即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