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諷的意思、比諷的詳細解釋
比諷的解釋
(1).以“比”的藝術手法進行諷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韓翃》:“比諷深於 文房 ,筋節成於 茂政 ,當時盛稱焉。”
(2).謂詠詩。 宋 曾鞏 《九月九日》詩:“獻酬興未薄,比諷思猶騁。”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網絡擴展解釋
“比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解釋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以“比”的藝術手法進行諷喻
“比”指《詩經》中的“比”這一修辭手法,即比喻或類比,通過含蓄的比拟表達諷刺或勸誡。例如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韓翃》中提到:“比諷深於文房,筋節成於茂政”,強調韓翃在詩文中巧妙運用比喻進行諷喻。
-
謂詠詩
宋代曾鞏的《九月九日》詩雲:“獻酬興未薄,比諷思猶騁”,此處的“比諷”指通過詩歌創作表達思想情感,帶有詠歎的意味。
二、結構與用法
- 詞源結構:由“比”(比較、類比)和“諷”(諷刺、勸喻)組合而成,體現通過類比實現含蓄批評的文學手法。
- 應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學評論,描述詩文中的修辭技巧或創作意圖。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三、權威來源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了漢典和查字典的權威解釋,并引用了元代及宋代文獻例證。部分低權威網頁(如、3、5)内容與核心釋義一緻,但例句可能存在現代引申用法,需謹慎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諷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來描述一種對某人或某事的譏諷或嘲笑。下面給出了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比諷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比和讠,其中“比”字是手部部首,有兩個筆畫;“讠”字作為聲部部首,有兩個筆畫。
來源:
比諷是由“比”和“諷”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比”的本義是比較,而“諷”的本義是譴責、訓戒。
繁體:
比諷這個詞的繁體形式是比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比諷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由“比”和“諷”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總是對别人說些比諷的話,讓人很不舒服。
2. 這篇文章用一種比諷的方式講述了社會現象,非常犀利。
組詞:
與比諷相關的組詞有:諷刺、諷刺詩、諷刺性、諷刺意味等。
近義詞:
與比諷具有類似意思的近義詞有:嘲諷、譏笑、挖苦等。
反義詞:
與比諷相反的反義詞是:贊揚、稱贊、歌頌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