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有名位而不盡職的君主。 唐 皮日休 《鹿門隱書六十篇》:“不以 堯 舜 之心為君者,具君也。不以 伊尹 、 周公 之心為臣者,具臣也。”
“具君”屬于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單字訓诂與曆史語境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對“具”“君”二字的釋義,“具”本義為備辦器物(《周禮·天官·序官》“掌共巾車”鄭玄注),引申為完備、才能;“君”指古代統治者或對男子的尊稱(《說文解字》“尊也”)。二字組合見于宋代文獻《雲笈七籤》卷九十七:“具君山嶽靈,玄文自天映”,此處“具君”特指具有山嶽般崇高德行的君子,強調品德修養的完備性。
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具之屬皆從具,謂具備萬物者也”,這一訓釋可作為理解“具君”構詞法的參考維度。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彙未被《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現代工具書收錄,其使用範疇主要集中于特定曆史文本中的文學性表達。
“具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讀音:jù jūn
基本含義:指徒有君主名位卻不盡職的統治者。該詞源自唐代皮日休的《鹿門隱書六十篇》,原文提到:“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具君也。”即批評缺乏堯舜般治國之心的君主。
詞源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強調君主若不能以德治國、盡職盡責,則僅為形式上的“君主”。
結構分析
相關概念
部分來源(如)提到“具君”指有才能的人,可能與《史記》中的典故混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但主流解釋仍以“徒有其名的君主”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文獻或權威詞典(如)。
本剽碧樓比天高禅法襯背乘邊赤壁之戰侈靡大馬猴當魱大琴疊迹錠楮動意獨乙惡金枋榆犯危凡要輻分撫篆佝愗官防管界哈巴狗號泣槐府醮祀寄兒精趣畯良刊本口如懸河诳惑诳賺魁纍烙痕龍阮僇賴埋祟瞞哄谧谧模搭甯為玉碎,不為瓦全排傧平心披述傾膝親劄任其自然鋭達守奈誰家沓猥田舍公調舌往行哓呶洗兒會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