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urce]∶典故、成語、資料、引語或說法的原始作品
今人解杜詩,但尋出處。—— 陸遊《老學庵筆記》
畫卷的年代和出處
(2) [authorship]∶指文學作品素材的來源
(1).謂出仕和隱退。 漢 蔡邕 《薦皇甫規表》:“修身力行,忠亮闡著,出處抱義,皦然不污。” 唐 韓愈 《與崔群書》:“無入而不自得,樂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禦外物者也。況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輩,豈以出處近遠累其靈臺邪!”《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 蕭何 治獄為 秦 吏, 韓信 曾官執戟郎。蠖屈龍騰皆運會,男兒出處又何常。”
(2).行進和靜止。 宋 梅堯臣 《翠羽辭》:“ 秦 女乘鸞遺翠羽,落在人間與風舞。風休不歸誰作主,此郎拾取妝金縷。郎家主婦愛且憐,繫向裙腰同出處。” 宋 陸遊 《雨複作自近村歸》詩:“可憐鳩取招麾速,誰似雲知出處齊。”
(1).詞語、典故等的來源和根據。《魏書·儒林傳·李業興》:“ 異 曰:‘圓方之説,經典無文,何以怪方?’ 業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晉 張望 詩曰‘愁來不可割’,此‘割愁’二字出處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詩法》:“作詩用虛字,殊不佳。中兩聯填滿方好。出處纔使 唐 已下事,便不古。”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德言工容’不是我瞎編,是聖人說的,有出處。”
(2).源頭。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徐廣 《史記音義》曰:‘ 黽 或作 彭 , 穀水 出處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然 河 之本源,未見出處。”
(3).産地;來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人》:“有術人攜一榼,榼中藏小人……至 掖 , 掖 宰索榼入署,細審小人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有一天,來了一個人,買了幾件鼻煙壺、手鐲之類,又買了一掛朝珠,還的價錢,實在内行;批評東西的毛病,説那東西的出處,着實是個行家。” 許地山 《美底牢獄》:“我想所有美麗的東西,隻能讓它們散布在各處,我們隻能在它們底出處愛它們。”
(4).出路;出去的地方。 梁斌 《播火記》第一卷十五:“﹝ 李霜泗 ﹞平靜下來,慢搭搭地說:‘可是,去,也有好處,将來有了個出處。’”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澄河邊上》:“ 澄河 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來得太急,開一點口子,水一有了出處,流頭就緩了。”
“詞”是語言中最小的獨立運用單位,通常指具有特定含義和語法功能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出處”結合時,主要涉及詞語的來源、引文依據或典故根源。以下是綜合解釋:
語言單位
詞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如名詞、動詞等,承載具體語義和語法功能。
例如《說文解字》提到:“詞,意内而言外也”,強調詞是内在意義與外在表達的結合。
文學與表達
在文學中,“詞”也指韻文形式(如宋詞),或詩文中的特定用語。如姜夔《揚州慢》中“縱豆蔻詞工”即體現其文學性。
引文或典故根源
“出處”指詞語的原始文獻來源。例如“詞”在《石壕吏》中“聽婦前緻詞”的用法,需标注出自杜甫詩作以确認其語境。
學術引用規範
學術寫作中,引用他人觀點或數據需注明出處,如《老學庵筆記》提到“今人解杜詩,但尋出處”,強調溯源的重要性。
曆史演變
“詞”與“辭”在漢代前通用,後逐漸分化。蔡邕《薦皇甫規表》中“出處抱義”的“出處”原指出仕與隱退,後衍生為來源含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及文學典籍中的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