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法律。古代以三尺竹简书法律,故称。《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注谓‘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朱博 亦云:‘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明史·翟銮传》:“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清 吴伟业 《感事》诗:“老知三尺法,官为五銖钱。”
“三尺法”是中国古代对法律的代称,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古代法律条文通常书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三尺法”。这一名称体现了早期法律载体的物理特征。汉代文献如《史记·酷吏列传》提到“不循三尺法”,即指不遵守法律。
西汉廷尉杜周曾因迎合帝王意志断案被指责“不循三尺法”,他反驳:“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反映法律与皇权的关系。
部分资料提及“三尺法”与道德评判相关(如),但主流文献均指向法律含义,此说可能为后世引申或误读,需以权威史料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条文内容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或查看、5、10的详细分析。
《三尺法》是中国一句古代成语,指的是一种以三尺为度量的法律法规或者行为准则。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国社会依法办事的严格程度。
《三尺法》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口”和“巛”。其中,“口”是表示“口腔”或者“嘴”的意思,而“巛”则表示“川流不息”的意思。
根据部首的划分,可以知道《三尺法》这个成语共有七个笔画。
《三尺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建立。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法律严明,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成语《三尺法》的繁体字为「三尺法」,在繁体字中仍然保留了成语的原始含义和用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三尺法》这个成语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哪种写法,都是以表达法律法规以及行为准则的严格程度为目的。
1.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必须遵守《三尺法》,才能保证公平和正义。
2. 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应该严格依照《三尺法》处理每一个案件。
3. 他的行为违反了《三尺法》,因此被判处了严厉的刑罚。
组词:三尺绳、三尺之盟、三尺天堂。
近义词:法度、规范、准则。
反义词:任意、不拘一格、自由放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