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殺的意思、篡殺的詳細解釋
篡殺的解釋
弑君而奪其位。《史記·楚元王世家論》:“使 楚王戊 毋刑 申公 ,遵其言, 趙 任 防與先生 ,豈有篡殺之謀,為天下僇哉?”《漢書·地理志下》:“昔 太公 始封, 周公 問‘何以治 齊 ?’ 太公 曰:‘舉賢而上功。’ 周公 曰:‘後世必有篡殺之臣。’其後二十九世為彊臣 田和 所滅,而 和 自立為 齊 侯。”《隋書·天文志下》:“其後 侯景 篡殺,皆國亂亡君,大喪更政之應也。”
詞語分解
- 篡的解釋 篡 à 封建時代特指臣子奪取君位:“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盜之禍”。篡位。 泛指奪取:“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公孫敖與壯士往篡之”。篡奪。篡黨。篡國。篡權。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網絡擴展解釋
“篡殺”是一個曆史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弑君而奪取君位”,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權謀鬥争的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
由“篡”(以陰謀奪取權力)和“殺”(殺害)組合而成,特指通過殺害君主的方式篡奪其地位。例如《史記·楚元王世家論》提到楚王戊的“篡殺之謀”,而《漢書·地理志下》記載周公預言齊國“後世必有篡殺之臣”,後田和滅齊自立為侯。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鬥争,尤其是臣子或權貴通過暴力手段推翻君主的行為。如《隋書·天文志》提到侯景“篡殺”是政權更疊的征兆。
-
與“篡弑”的關聯
部分文獻(如《漢書》)将“篡殺”與“篡弑”混用,後者更強調“臣弑君”的倫理性質。例如蔡琰《悲憤詩》中“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弑”即為此類用法。
曆史背景與示例
- 齊國田氏代齊:田和通過篡殺姜姓齊侯,建立田氏齊國,印證了周公的預言。
- 侯景之亂:南朝梁将領侯景篡殺君主,導緻政權動蕩。
現代應用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篡殺”使用頻率較低,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強調通過暴力手段非法奪取最高權力的行為。其近義詞包括“弑逆”“篡奪”等,但“篡殺”更突出“殺害”的過程。
注意:該詞帶有強烈負面色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篡殺這個詞是指某人非法奪取他人權力或生命的行為。從字面上來看,篡殺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篡”是由“竹”部和“春”部組成的,表示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權力;而“殺”則是由“木”部和“殳”部組成的,意味着暴力行為導緻生命喪失。
篡殺這個詞的源自比較廣泛,它在古代書籍中也有使用的記錄。在繁體字中,篡殺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使用哪種寫法取決于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
以下是一個關于篡殺的例句:“他被控以篡殺罪名,因為他非法奪取了國家的最高權力,并導緻了無數人的死亡。”
與篡殺相關的組詞有篡奪、篡改、篡權等。這些詞彙都表示非法或違背規定地奪取權利、改變事物的本質或掌握權力。
與篡殺意義相近的近義詞有謀害、謀殺、殺害等。這些詞彙都指的是故意殺害他人的行為。
篡殺的反義詞可以是保護、維護、救助等,這些詞彙與保護他人權益或生命安全的行為相對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相關問題,我很樂意再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