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蔡 國的女子。《楚辭·劉向<九歎·愍命>》:“ 蔡 女黜而出帷兮,戎婦入而綵繡服。” 王逸 注:“ 蔡女 , 蔡 國賢女也。”
(2).泛指中原地區的女子。 唐 上官儀 《詠畫障》:“ 蔡 女菱歌移錦纜, 燕 姬春望上瓊鉤。”
(3).指 東漢 才女 蔡文姬 。 唐 陳子昂 《居延海樹聞莺同作》詩:“ 明妃 失 漢 寵, 蔡女 沒 胡 塵。”《剪燈新話·聯芳樓記》:“由是名播遠邇,鹹以為 班姬 、 蔡女 復出, 易安 、 淑真 而下不論也。” 王闿運 《采芬女子墓志銘》:“微吟風引,薄 蔡女 之言才;妙解天成,過 宓妃 之受教。”
蔡女,漢語詞彙,讀音為cài nǚ,在曆史文獻中有兩個主要義項:
一、指東漢才女蔡琰(字文姬) 蔡琰是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在《後漢書·列女傳》中被記載精通音律、善詩賦,代表作《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長篇叙事詩。其生平經曆包含被匈奴擄掠十二載、曹操贖歸著書等重大事件,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
二、特指春秋時期蔡國女性 《左傳·僖公三年》記載的"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其中蔡姬因蕩舟戲弄齊桓公而被遣返母國,該事件直接引發了"蔡潰"戰役。這一典故成為古代禮法制度中"婦德"規訓的典型範例,《十三經注疏》對此有詳細訓诂。
該詞條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專稱到泛稱的語言發展規律。曆代注疏家如杜預、孔穎達等均對"蔡女"的典故進行過系統考釋,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獨立詞目并收錄雙重釋義。
“蔡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安強百辛比及避咎庳小碧玉椽才流饞嘴穿衣鏡戳破淬妃搭耳帽調按窦窌二業飯齊蜂迷蝶猜豐茸蓋造篙律诖墨還職寒宵紅衣大将呴呴濡沫花把戲黃面老子讙集幻聽津頭儁發狂歡節勞動保險離決厘鹽脈案丕績搶案撁索青苔篇宂辭軟功散使掃街上中農閃榆勝處涉閱宿憾鎖屑騰捷天則通文達藝往代為淵敺魚,為叢敺雀寤夢無文鹹汁夕币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