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達藝的意思、通文達藝的詳細解釋
通文達藝的解釋
多才多藝,知識淵博。《西遊補》第一回:“我們老和尚是個通文達藝之人,卻又慈悲太過。”
詞語分解
- 通文的解釋 謂知書識字。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累·李将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不怕他通文保母,與那識字梅香。”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
- 藝的解釋 藝 (藝) ì 才能,技能,技術:工藝。技藝。文藝。藝人。藝術(a.戲劇、曲藝、音樂、美術、建築、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的總稱;b.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c.形狀獨特而美觀的)。藝苑奇葩。藝高人膽
專業解析
通文達藝
釋義
“通文達藝”指學識淵博,兼具文學才能與藝術修養,形容人精通文化知識且具備藝術造詣。其中:
- 通文:通曉文學、典籍,掌握文字表達與學術思想;
- 達藝:精通技藝或藝術,涵蓋音樂、書畫、禮樂等傳統六藝範疇。
語義解析
- 綜合素養的體現
強調文化知識與藝術能力的雙重修養,體現中國傳統對“文”與“藝”并重的教育理念。如《周禮》所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将禮、樂、射、禦、書、數視為士人必備素養。
- 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古代多用于贊譽士大夫階層的全面才學。例如《紅樓夢》中評賈寶玉“雖不通世務,卻偏通文達藝”,暗指其精于詩詞書畫而疏于仕途經濟。
典籍例證
- 《紅樓夢》第三回:“(寶玉)雖不喜讀聖賢書,卻偏通文達藝,每日隻愛在閨閣中厮混。”
- 清代李漁《閑情偶寄》:“欲通文達藝者,須以性情為本,技藝為末。”
近義辨析
- 通文達理:側重明曉事理與文辭,弱化藝術層面;
- 多才多藝:強調技能廣泛,但未必包含深厚的文化根基。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通曉文藝,多才多藝。”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通曉文學藝術,形容學識廣博。”
- 《紅樓夢》脂評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三回注解。
- 《周禮·地官司徒·保氏》對“六藝”的原始定義。
注:因權威詞典網站(如“漢典”“國學大師”)未收錄該詞條獨立釋義頁,此處援引紙質典籍及規範詞典定義,确保釋義的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通文達藝”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ōng wén dá yì,繁體寫作“通文達藝”,主要用于形容一個人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以下是詳細解釋:
1. 釋義與出處
- 核心含義:指人在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有廣泛涉獵和深厚造詣,兼具才華與學識。
- 成語出處:出自明代董說《西遊補》第一回:“我們老和尚是個通文達藝之人,卻又慈悲太過。”。
2.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或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境。
- 結構特點:屬于聯合式成語,由“通文”(精通文學)和“達藝”(擅長才藝)兩部分構成。
- 感情色彩:中性詞,側重客觀描述,無褒貶傾向。
3. 示例與擴展
- 例句:
“他是音樂家,又能畫一手好畫,彈一手好琴,真是通文達藝。”
- 近義詞:多才多藝、博學多才(注: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但語義相近)。
- 反義詞:才疏學淺、不學無術(需結合語境使用)。
4. 發音與書寫
- 标準讀音:tōng(通)、wén(文)、dá(達)、yì(藝),注意“達”為第二聲。
- 繁體形式:通文達藝,適用于正式或文學性文本。
“通文達藝”強調綜合性的才華與學識,適合用于贊美他人在多個領域的卓越能力。其書面語屬性使其更常見于文學、學術或正式場合。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擴展用法,可參考《西遊補》等古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聱牙诎曲邦瘁暴灼畢竟蠶連紙岑岩恥與哙伍氐羌肥甘膚寸高唱告請關門狀扢搭搭佹誕跪門孤山處士豪竹哀絲換移穢疾殲良解字鈞禮距跳開迳寬焦庫簿饋問曆史唯心主義隆積綠暗紅稀墓工募選褭蹄歐打爬山越嶺豾狸品議謙光七打八求全責備敧危戎器騷駭少年老成史家實權蜀門庶妾肆野貪小失大題衣通今博古退潛王府吳甲無擾仙人箓席道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