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one's place] 走到自己的位置上(指人);移到指定的位置(指物)
(1).到規定的位置上去。《墨子·號令》:“各令以年少長相次,旦夕就位,先佑有功有能,其餘皆以次立。”《晉書·禮志上》:“皇帝還便坐,公主以下乃就位。” 宋 蘇轼 《策略》五:“百官俯首就位,斂足而退,兢兢惟恐有罪。”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儀式開始了,主婚人就位。”
(2).就職。《漢書·杜欽傳》:“ 欽 令 鳳 上疏謝罪,乞骸骨,文指甚哀。太後涕泣為不食。上少而親倚 鳳 ,亦不忍廢,復起 鳳 就位。”《後漢書·伏湛傳》:“十三年夏,徵,勑尚書擇拜吏日,未及就位,因讌見中暑,病卒。”
“就位”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到達指定位置或進入預設狀态的動詞性短語。從構詞法分析,“就”本義為“靠近、到達”,《說文解字》釋作“就,高也”,後引申為趨向某處的動作;“位”指代特定空間位置或社會職務,《廣雅》訓“位,列也”,強調秩序性排列。二字組合後構成動補結構,完整釋義為:按照既定要求或規範到達應處位置。
該詞在具體應用中包含三層語義:其一指物理空間的位移完成,如“演員已就位候場”;其二表示社會角色的履職準備,如“新校長今日正式就位”;其三特指工程物件的安裝到位,如“衛星整流罩精準就位”。這三個維度共同構成該詞的完整語義場。
根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記載,“就位”屬于書面語與口語通用的中性詞彙,多用于正式場合的流程性表述。在曆時演變中,該詞從先秦禮儀用語“各就各位”逐漸泛化為現代管理術語,其使用範圍涵蓋行政管理、生産操作、文藝演出等多個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語料庫統計顯示,該詞在政務文書中的使用頻率高達76.3%,常與“準備”“完成”“保持”等動詞搭配,構成“準備就位”“保持就位狀态”等标準化表達。這種高頻使用印證了其作為規範性術語的語言地位。
“就位”是一個漢語動詞,指人或物移動到指定位置或承擔相應職責。以下是詳細解釋:
空間位置
指人或物體移動到預先安排的位置。例如:“主席團成員已就位”,或造船術語“龍骨、艏柱安裝就位”。
職務承擔
引申為正式擔任某個職位,如《漢書》記載“複起鳳就位”,即恢複官職。
古代文獻
現代用例
周立波在《山那面人家》中寫道“主婚人就位”,展現儀式中的規範動作。
該詞強調“規範性”和“目的性”,需根據語境區分物理位置與職務含義。例如“救援隊伍就位”包含人員與設備雙重準備。
哀結便宜從事碧草不怕承寵大身子登山臨水訂戶斷例斷霧黩昏返本還源蕃臣番貨犯贓飛天飛足鋼水觀戲古戍孤注一擲喝月黃梅黃胖皇圖貨架忽其燋然機不旋踵雞刀謹祭舊因邋邋賃保留用馬骨買禍慢吞吞明通命志驽材姘識破律情弊栖貧熱火肉汁三李剩下嗣封送子天王圖索瘢夙夜在公俗中人同步發電機通疎秃寶蓋鼃聲無先顯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