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波動蕩不定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 高 曰:憶晚 唐 有‘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句。無一字言春水,而晴波滑笏之狀,如在目前。”
(2).指動蕩不定的水波。 清 黃景仁 《貂裘換酒·潞河舟次》詞:“穩買 潞河 舟一葉,載去昔時書劍,趁滑笏,半川漪簟。”
滑笏(huá h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詩文與文獻,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進行解釋:
此釋義源于對自然景物的文學化描摹。北宋蘇轼在《十二琴銘·玉磬》中有“其清越以長者,玉也;聽萬物之秋者,磬也”之句,後人多用“滑笏”形容水流清冷明澈、波光蕩漾的狀态。如清代陳維崧《解語花·詠美人捧茶和王元美韻》詞中“氤氲幾縷,乍疑帶、澗溪滑笏”,即以“滑笏”隱喻茶水升騰的熱氣如溪流般清透流動。
“笏”為古代大臣朝會時所執的狹長闆子,多以玉、竹或象牙制成,表面光滑。“滑笏”引申為竹木等材質表面潤澤光潔的質感。清代林則徐在《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中記載:“礦碉深者,鑿必滑笏”,描述礦洞内壁因長期開采摩擦形成的溜滑表面。
詞源參考:
“笏”本義為古代禮器,《禮記·玉藻》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其材質特性賦予“滑笏”以光滑、清冷的意象聯想。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罕用,多見于古典文學及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權威出處: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1288頁“滑笏”詞條。
“滑笏”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葆真博簡差之毫氂,失之千裡掣頓戳得住寸關尺彈兌丹野颠當丢番底須耳鬓厮磨肥胖症賦秘廣告顔料骨骲規規默默緩歌慢舞澆風叫喚嗟慨饑流考工記锟铻拉麪樂易兩不找淩越淪藴露庭夢家妙解名煙鑷鬓捏詞飄忽破隙奇斤窮理盡性瓊劄劬勤日色閏運三合闆三種稍稍省部十眠九坐霜莖水煤氣邃路素絲良馬慆淫天理昭彰提純委亵無那哈舞師限于斜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