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預的意思、幹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預的解釋

(1) [intervene]∶過問或參與[其事]

請民警同志出來幹預

周執森從來沒有這樣大膽地幹預過總指揮的事情。—— 黎汝清《萬山紅遍》

(2) [correlate]∶關涉;關系

并無幹預

大抵為己之學,于他人無一豪(同毫)幹預。——宋· 朱熹《朱子全書·為學之方》

(3) [meddle]∶好管閑事,過問與他毫無關系的事情

作為財政大臣,查理無權幹預政治事務

詳細解釋

亦作“ 幹與 ”。亦作“ 幹豫 ”。1.過問或參預(其事)。《三國志·魏志·程昱傳》:“顯分明例,其緻一也。初無校事之官幹與庶政者也。”《三國志·魏志·楊俊傳》“衆冤痛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車駕南巡,未到 宛 ,有詔百官不得幹豫郡縣。”《晉書·王衍傳》:“ 衍 妻 郭氏 ……好幹預人事, 衍 患之而不能禁。” 宋 司馬光 《上龐副樞論貝州事宜書》:“國有大政,廟堂之上,謀議素熟,方略已定,而復以踈賤之人,狂愚之議,幹與其間,罪之大者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侯國民事由朝廷派官吏管理,侯不得幹與。” 巴金 《懷念蕭珊》一:“她看見那些年輕人深夜闖進來,害怕他們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門,到對面派出所去,請民警同志出來幹預。”

(2).關涉;關系。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選練其幹預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餘無聞焉。”《朱子全書》卷一:“大抵為己之學,於他人無一毫幹預。” 明 李贽 《唐責梅傳》:“孰知數千裡之外,無幹與之人,不用請求而遂以孝烈傳其事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幹預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幹預”是一個多場景使用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領域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詞源

“幹預”指在他人事務或事件中主動介入、幹涉或施加影響,通常帶有未經邀請或超出自身職責範圍的意味。詞源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三國志》中“幹與庶政”、《晉書》中“幹預人事”等用法,均體現主動介入的特點。

二、具體應用場景

  1. 社會管理
    指通過外力改變事物發展進程,例如政府在經濟領域實施調控(如價格幹預),或警方介入糾紛調解(如“請民警幹預”)。

  2. 醫學領域
    指針對疾病或健康問題采取治療手段,如手術切除腫瘤、化療控制癌症發展等。例如宮頸癌前病變的錐切術屬于醫學幹預。

  3. 心理與教育
    在心理學中,“危機幹預”指對心理危機者進行緊急疏導和幫助,屬于主動介入的臨時性措施。

三、近義詞與辨析

四、典型例句

  1. 經濟領域:“自由價格機制需要政府適當幹預”()。
  2. 醫學場景:“乳腺癌術後需通過化療幹預”()。
  3. 日常使用:“他總愛幹預别人的私事”()。

幹預的本質是主動介入,其性質可正可負,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在正式文本中常替代“幹涉”以降低貶義感,如政策文件中的“市場幹預措施”。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預(gān yù)是指對某個事物或過程進行幹涉、調整或變動的行為。 - 拆分部首和筆畫:幹(gān)包括了三個部首:丨、十、丿,它的總筆畫數為3;預(yù)包括了兩個部首:予、彳,它的總筆畫數為8。 - 來源:幹預一詞最早見于《中庸》:“其變也幹,其成也預。”後來逐漸流行起來,并成為一個常用詞彙。 - 繁體:幹預的繁體字為「幹與」。 - 古時候漢字寫法:幹預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幹預的形狀為「幹例預」。 - 例句:他在會議上幹預了讨論,以提供自己的觀點和改善現狀。 - 組詞:幹擾、幹涉、預防、預知等是和幹預相關的詞彙。 - 近義詞:幹預的近義詞有調控、幹預者、幹涉等。 - 反義詞:幹預的反義詞是自由、放任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