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楚 孫叔敖 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谏阻 楚莊王 伐 晉 。事見《韓詩外傳》卷十。後用以為典。 唐 駱賓王 《秋晨同淄州毛司馬秋九詠·秋蟬》:“隱榆非諫 楚 ,噪柳異悲 潘 。”
“谏楚”是一個曆史典故類詞語,其核心含義與春秋時期楚國名臣孫叔敖勸谏楚莊王的事件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構成:
整體含義: 指孫叔敖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故事,勸谏楚莊王放棄攻打晉國的典故,比喻勸誡當權者需審時度勢、警惕潛在危機( )。
唐代詩人駱賓王在《秋晨同淄州毛司馬秋九詠·秋蟬》中化用此典:“隱榆非谏楚,噪柳異悲潘”,以蟬鳴暗喻勸谏需因勢利導()。
多用于曆史評論或文學創作中,表示對當權者的勸誡行為,強調深謀遠慮的重要性。例如:“此舉頗有谏楚之智,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困局。”
如需查閱完整典故文本,可參考《韓詩外傳》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谏楚》是一個成語,意指谏谏痛切,極力規勸,希望對方能夠聽從勸告并改正錯誤。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谏言,勸誡或規勸别人。
《谏楚》的部首是言(yan2),分别有八畫。
《谏楚》出自于憲書《昭示谏府詞》,這是中國古代士人對國家政治等方面的批評和勸告的一種方式。這個成語在中國曆史上被廣泛使用。
《谏楚》的繁體字為「諫楚」。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谏的寫法為「諫」,楚的寫法為「楚」。
1. 他勇于谏楚,向領導提出了關于工作的建議。
2. 我們應該珍惜能夠谏楚的機會,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谏議、谏诤、入谏、谏垣等。
勸谏、規勸、規谏、規谏诤言等。
拍馬、奉迎、阿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