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一種。體長七八分,色黑,雜黃綠斑紋,腹部面有白6*粉,翅無色透明。《爾雅·釋蟲》:“蜩,蜋蜩。” 郭璞 注:“《夏小正》傳曰:蜋蜩者,五彩具。” 郝懿行 義疏:“蜋者,《方言》雲:蟬, 楚 謂之蜩, 陳 鄭 之閒謂之蜋蜩。《初學記》引 孫炎 曰:蜋,五色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蜋蜩漢語 快速查詢。
蜋蜩是蟬的一種,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蜋蜩屬蟬科昆蟲,特指體長約2.3-2.6厘米(七八分)的黑色蟬種,具有黃綠色斑紋,腹部覆蓋白粉,翅膀呈透明狀。這種生物特征在古代文獻《爾雅·釋蟲》中已有明确記載,郭璞注引《夏小正》稱其「五彩具」。
二、文獻溯源 1.《爾雅》體系:作為中國古代最早辭書,《爾雅》将蜋蜩列為「蜩」的細分種類,與螗蜩等亞種并列。 2.方言記載:據郝懿行《爾雅義疏》引《方言》,「蜋蜩」是陳國、鄭國(今河南地區)的方言稱謂,反映古代地域語言差異。
三、現代考辨 《說文解字》中「蜩」的篆體字解顯示,古代對蟬類命名存在「渾言」(統稱)與「析言」(細稱)之分,蜋蜩應屬析言體系下的特指名稱。現代昆蟲分類學中,該名稱多用于文獻學及訓诂學領域,而非正式生物學分類術語。
需注意,古代度量單位「分」存在時代差異,現代研究中需結合考古發現進行實物比對,以确保形态描述的準确性。
蜋蜩是一個古老而具有浪漫意境的漢字詞語,是形容蟋蟀的叫聲。它有着悠揚而清脆的音色,給人以甯靜、舒適的感覺。
蜋蜩的部首是蟲,共有12個筆畫。
蜋蜩一詞最早出現在《唐詩三百首》中的一首詩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的“更上一層樓”一句描述了律動連綿的蜋蜩叫聲,引發了後來對蜋蜩的贊美之詞。
繁體字為蜋蜩。
古時使用的漢字寫法為螂蜢,是由蟲的上面部分和“蚌”字旁組成。
窗外傳來了蜋蜩的叫聲,清脆悅耳,使人心曠神怡。
蜋蜩的相關詞語有:螳螂、蟬鳴、螞蟻、蜜蜂、蝴蝶等。
蜋蜩的近義詞有:蟲鳴、蟲吟、蟲噪。
蜋蜩的反義詞是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