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王昭君的意思、王昭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王昭君的解釋

西漢 南郡 秭歸 (今屬 湖北 )人,名 嫱 (《漢書·元帝紀》作“檣”,《匈奴傳下》作“牆”),字 昭君 , 晉 時避 司馬昭 諱,改稱 明君 。 元帝 時被選入宮, 竟甯 元年(公元前33年), 匈奴 呼韓邪 單于入朝求和親, 昭君 自請嫁 匈奴 。入 匈奴 後,被稱為 甯胡阏氏 。現 呼和浩特 市南郊,有 王昭君 青冢。《西京雜記》卷二:“ 元帝 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 王嬙 不肯,遂不得見。後 匈奴 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 昭君 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 昭君 故事後來成為詩詞、戲曲、小說等的流行題材。 明 吳應箕 《美色何足恃行》:“美色何足恃,黃金貴有餘,不見 王昭君 ,棄之在穹廬。”參閱《漢書·匈奴傳下》、《後漢書·南匈奴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王昭君(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曆史人物。其名字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人物背景與字義解析

“王”為姓氏,代表家族歸屬;“昭君”為表字,其中“昭”取自《說文解字》“昭,日明也”,象征光明、顯赫;“君”為尊稱,體現其身份地位。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昭君”二字連用,既符合漢代命名規範,亦暗含“彰顯君王恩德”之意。

二、曆史事件與文化象征

王昭君因“昭君出塞”事件聞名,被漢元帝賜予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成為中原與匈奴和平交往的象征。《中國曆史人物辭典》指出,她的故事被賦予“民族融合”“自我犧牲”等文化内涵,并衍生出“沉魚落雁”等成語,形容其絕世容貌。

三、文學與藝術形象

在曆代詩詞、戲曲、繪畫中,王昭君常被塑造成悲劇性人物,如杜甫《詠懷古迹》中“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一形象強化了其作為“邊疆和平使者”的符號意義。

四、相關典故與引用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豐容靓飾,光明漢宮”,佐證其曆史真實性。而《西京雜記》所述“畫工棄市”傳說,雖為後世演繹,卻成為民間對其命運不公的典型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

王昭君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傳奇人物,其名字承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背景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譽為“落雁”。晉代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

二、生平事迹

  1. 入宮經曆
    她因才貌出衆被選入漢元帝後宮,但因拒絕賄賂畫師毛延壽,畫像被丑化而未被皇帝注意。

  2. 和親匈奴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求親,王昭君主動請纓遠嫁塞外,被封為“甯胡阏氏”(匈奴皇後),生育一子。單于死後,依匈奴習俗再嫁其長子複株累單于,育有二女。

  3. 曆史貢獻
    通過聯姻促進漢匈和平六十餘年,史載“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她還将中原農耕技術帶入匈奴,推動文化交流。

三、文化象征

  1. 悲劇美學
    她的遠嫁被視作政治犧牲的象征,文人常以“昭君怨”表達對命運不公的同情,形成了“凄美”的文學意象。

  2. 成語典故
    衍生出“沉魚落雁”(形容其美貌使大雁驚落)、“畫工棄市”(毛延壽因欺君被處死)等成語。

四、學術争議

部分史料記載存在差異:範晔《後漢書》稱其因心生怨怼主動請嫁,而班固《漢書》未明确記載動機。現代學者認為“昭君”可能是和親時獲得的封號,寓意“漢皇光照匈奴”(注:此說法來自中等權威網頁,需謹慎參考)。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查閱《漢書·匈奴傳》或《後漢書·南匈奴列傳》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棒子手半夜三更保攝寶笥比年不登采獵參柴側理紙唱造昌菹超言察三訪四懲創崇秘綢缪未雨擔待電铗鼎命多麼耳池鳳媒風勢父母恩勤趕趟庚伯烘籠揭鍋矜侉錦心綉口酒中趣軍流寇氛狂孽昆體刳舟剡楫良莠不齊淩夷漫波滿腹牢騷馬上看花木頭目眩頭昏排草判官頭潘灡潛圖窮際勸掖取攝若使山面生熟深妙射馭瘦馬五言古詩五洋雜貨憲命枭惡攜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