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意思、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解釋

亦作“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子,走過李樹下不要舉手端正帽子。比喻避免招惹無端的懷疑。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先生是讀書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君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元 秦簡夫 《東堂老》楔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請老兄另托高賢,小弟告回。” 明 陸采 《明珠記·抄沒》:“深感将軍好意,争奈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雖則結為義父,難免外人議論。”《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 張勝 道:‘使不得!第一家中母親嚴謹;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要來 張勝 家中,斷然使不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的著名諺語,形象地闡述了為人處世應避免嫌疑的道理。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字面意思與行為場景:

    • 瓜田不納履:當人經過瓜田時,不宜彎腰提鞋(納履)。因為在瓜田中彎腰,容易讓人懷疑是在偷摘瓜果。
    • 李下不整冠:當人走在李子樹下時,不宜舉手整理帽子(整冠)。因為在李樹下擡手,容易讓人懷疑是在偷摘李子。
    • 這兩個動作本身是日常行為(提鞋、整理帽子),但在特定的地點(瓜田、李下)做出,就容易引發他人不必要的猜疑。
  2. 核心寓意與引申義:

    • 這句諺語的核心寓意在于教導人們要懂得避嫌。它強調在容易引起誤會的情境或場合中,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主動避免做出任何可能讓人産生誤解的行為。
    • 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謹慎自律和注重聲譽的處世智慧。告誡人們要防患于未然,主動遠離是非之地,不做可能授人以柄的事情,以保護自己的清白和名譽。
    • 其引申義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為官要清廉避嫌(避免利益沖突)、做人要光明磊落(避免引起誤會)、處理事務要公正透明(避免嫌疑)等。
  3. 出處與典故:

    • 該句最早見于漢樂府詩《君子行》(一說為曹植所作,但更早可追溯至古樂府)。原詩為:“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明确點出了“避嫌”的主旨。
    • 後世常将其凝練為成語“瓜田李下”,用來直接指代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或情境。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内容進行解釋:

一、出處與字面意義

該成語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君子行》,原句為“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部分文獻中“正冠”也作“整冠”)。字面意思是: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路過李樹下不要舉手整理帽子。這種舉動看似平常,但在特定場合下容易引發他人懷疑。

二、比喻與引申義

其核心在于“避嫌”。古人認為,君子應主動遠離可能引起誤會的場景。例如:

三、曆史典故與演變

北齊官員袁聿修曾用“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勸誡他人,進一步強化了成語的現實意義。後世将原句簡化為“瓜田李下”,成為廣泛使用的四字成語,代指易招嫌疑的場合。

四、現實意義

這一成語至今仍具指導性,提醒人們:

  1. 言行謹慎:在敏感環境中注意行為細節;
  2. 主動避嫌:避免置身可能引發誤解的情境。

例如,現代職場中若需處理利益相關事務,主動申報或回避可減少不必要的猜疑,正是對這一古訓的踐行。

别人正在浏覽...

班姑包藴炳炳鑿鑿愊實不成體統猜測承符吏吃鐵石啜吒澹默膽小如鼠帱察禱塞佃人點收崿崿番修繁豔繙纡飛蒼走黃風貌焚屠附上港務局公營鈎鐮歸輸簧口奸讒驕狠交心酒魪品斤鑿積疏九夷駿步拉東補西亂業鹿胎民正莫須有能寒鵬術譬類牽帶搶話青燈衢術設戟食啗適值術業縮編泰華王境溫食鄉飲酒現況枭克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