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雠的意思、國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雠的解釋

亦作“ 國仇 ”。國家的仇敵或仇恨。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國讎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赫矣 高祖 ,爰清國讎。” 宋 陸遊 《長歌行》:“國讎未報壯士老,匣中寳劍夜有聲。” 明 姜埰 《詠史》詩:“ 趙孟 為國仇,仗劍宮門外。”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隱痛方童丱,嚴親赴國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現規範用字為“國仇”,指國家之間因戰争、侵略等原因結下的深重仇恨。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元年》中“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的典故,描述勾踐卧薪嘗膽以報吳國之仇的史實。

從語義構成來看,“國”指代主權實體,“雠”(仇)在《說文解字》中解為“猶應也”,原指雙方對等的怨怼,後演變為單方面仇恨。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仇”被定義為“國家因受侵略而産生的仇恨”,例如“國仇家恨”這一固定搭配,多用于描述近代中國抗擊外敵侵略的曆史語境。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與“家恨”連用,如《漢書·王莽傳》記載“懷怨恨之心,日夜揆度,欲東會強雠”,其中“強雠”即指威脅國家的強敵。需注意的是,當代語言使用中更傾向采用“國仇”的簡化字形,而“國雠”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學作品中。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及《左傳》經典注疏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國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ó chóu,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國家的仇敵或仇恨,常與“國仇”通用。例如,《文選·曹植·雜詩》中提到“國雠亮不塞,甘心思喪元”,即表達了對國家仇恨的深刻情感。

  2. 字形與構成

    • “雠”(讎)單獨釋義時,本義為“應答”“報複”,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猶也”,後引申為仇恨、敵對等義。
    • “國雠”中的“雠”強調一種對立關系,特指國家層面的深重仇恨或敵對方。
  3. 應用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曆史戰争描述、愛國詩篇等,帶有強烈的民族情感色彩。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涉及曆史、文化類内容時仍可見。

  4. 相關擴展

    • 同義詞:國仇、國恨。
    • 反義詞:邦交、睦鄰。

總結來看,“國雠”是承載國家層面仇恨或敵對的書面化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深度和曆史背景。如需進一步探究“雠”字的其他含義(如“應酬”“償付”等),可參考漢字解析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憐,哀憫安陽李百層撥亂反治參訣察看程式控制馳驅帶叙法丁八東部汾河敢當耕鑿咕啜還香了願韓國橫道嘩哄壺盧貨車活潑剌降敕剪頭較高吉德儆急眷望開口冷寂連天匝地烈火金剛曆山立嗣龍丘買地券模刻漚氹劈剝錢迷心竅謙煦麡床期中考試痊較讓王繞梁之音聖誕節沈郁頓挫手提包收退舒頭探腦四運雖則銅堤通家之好屯弁鼃黾委知物理光學顯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