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潤筆資的意思、潤筆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潤筆資的解釋

指付給作詩文書畫的人的報酬。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歐公 作 王文正 墓碑,其子 仲儀 諫議送金酒盤醆十副,注子二把,作潤筆資。” 清 趙翼 《稚存見題賤照有十萬黃金之嘲走筆戲答》詩:“老年生計略可支,不過賣文錢、潤筆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潤筆資”是中國古代對文人、書畫家等創作勞動報酬的一種雅稱,其核心含義與現代的“稿酬”或“潤格”相近,但蘊含着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潤筆資”指付給詩文書畫創作者的酬勞。“潤筆”原指用毛筆蘸墨書寫前潤濕筆毫的動作,後引申為對創作行為的代稱;“資”即資財、費用。合稱“潤筆資”即創作文字或書畫作品後所獲得的報酬。該詞體現了對知識創作價值的認可與尊重,常見于文人交往或市場交易中。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潤筆”及“潤筆資”的釋義條目。

二、曆史淵源與演變

  1. 起源典故:最早可追溯至《隋書·鄭譯傳》,記載隋文帝命内史令李德林立诏書賞賜鄭譯,李德林戲問:“筆幹,如何?”鄭譯答:“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自此“潤筆”成為酬謝文人的代稱。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隋書》卷三十八。
  2. 雅稱體系:古代對潤筆資的稱呼多樣,如“潤毫”“潤格”“筆潤”等,均以書寫工具為喻體,體現文人階層的語言審美。如王羲之書《黃庭經》換白鵝,亦被視為以物代資的雅事。來源: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中相關書畫交易記載。

三、社會文化内涵

  1. 價值認可機制:在“士不言利”的傳統觀念下,“潤筆資”以雅稱形式為知識變現提供了合禮通道,成為文人維持生計的重要方式。如唐代韓愈撰碑銘“一字之價,辇金如山”(《新唐書》),反映了市場對名家文字的追捧。來源:《唐代經濟史研究》中關于文人收入的學術論述。
  2. 禮儀象征意義:支付潤筆資常以紅封裝金銀相贈,稱為“紅包”或“利市”,兼具酬勞與祝福雙重功能。明代書畫家文徵明訂《潤筆例》,首開明碼标價先河,标志書畫市場規範化。來源:《明代江南文人生活研究》第四章。

四、現代承襲與應用 當代語境中,“潤筆資”仍用于書畫界、文學界對創作報酬的雅稱,尤其在傳統文化活動如題字、撰聯等場合使用。其承載的尊重創作、禮尚往來的精神内核延續至今。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潤筆”的釋義及用法标注。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華書局點校本《隋書》
  3.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李斌城《唐代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陳江《明代江南文人生活研究》(東方出版中心)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華典藏網”(www.zhonghuadiancang.com)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數據庫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潤筆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有較為統一的解釋,以下是詳細分析:

1.基本定義

“潤筆資”指付給詩文書畫創作者的報酬,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稿酬或創作酬勞。該詞由“潤筆”(原指書寫前潤濕筆尖的動作)引申而來,後逐漸代指文人通過文字、書畫創作獲得的物質回報。

2.曆史淵源

這一說法可追溯至古代文獻。例如宋代曾慥《高齋漫錄》記載,歐陽修撰寫碑文後,對方贈送金器作為“潤筆資”。清代趙翼的詩句“不過賣文錢、潤筆資”也印證了其作為文人收入來源的用途。

3.用法與語境

4.特殊說明

個别來源(如)提到“潤筆資”比喻“通過準備做到最好”,但此解釋與主流含義差異較大,可能屬于對“潤筆”動作的延伸解讀,而非“潤筆資”一詞的本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人酬勞體系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高齋漫錄》《幼學瓊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城表半牀熛熏碧衣女子蔔晝蔔夜參提攙雜車價達例打樁船地腹斷谷對茬兒浮階剛毅好箇合變毀廢狐臊兼日假想桔槔烽及笄年華近制雞黍期九截決價鞫囚喾敕遼天鶴戾夫瀝酒瞵盼骊珠蠻果曼陀林門閲惱巴巴奴役毗盧貧協貧族匹遇婆娘绻結水利工程肆駡踏戽天雞屯騎鴕鳥侂生為虎作伥問牛洿下毋翼而飛獻替消乏消仆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