喾敕的意思、喾敕的詳細解釋
喾敕的解釋
猶教誡。 章炳麟 《瑞安孫先生傷辭》:“乃者先生不以 炳麟 寡昧,有所嚳敕。”
詞語分解
- 喾的解釋 喾 (嚳) ù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喾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kù chì()。
- 核心含義:指教導、告誡,帶有權威性的訓誡意味。例如章炳麟在《瑞安孫先生傷辭》中寫道:“乃者先生不以炳麟寡昧,有所喾敕”,即表達前輩對後輩的教誨。
二、構成解析
- “喾”的引申義:
- 雖“喾”本為古代帝王名(如五帝之一的帝喾),但在此詞中可能借指“嚴厲”或“莊重”的态度。
- “敕”的含義:
- 原指帝王的诏令(如“敕命”“敕書”),引申為告誡、整頓,如《說文解字》中解釋“敕,誡也”。
- 古同“饬”,表示整饬、規範,如《詩經》中“既匡既敕”即指修正與整頓。
三、使用場景
- 多用于正式或權威語境,如師長對學生的訓導、上級對下屬的告誡。例如:“老師對學生們進行了喾敕,希望他們遵守紀律”。
四、補充說明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探究“敕”的演變或“喾”的典故,可參考《說文解字》《漢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喾敕:一個古老的漢字
喾敕是一個古老而少見的漢字,它是指一種古代的禦史,負責監察朝廷的治理和官員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喾敕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右邊是叩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和繁體
喾敕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出現在漢代的《字彙》和《方言》中。在繁體中,喾敕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太大差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喾敕在古時候的寫法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結構和線條,形态比較獨特。當時的書法風格更為圓潤,線條也更加自由流暢。
例句
1. 古代的喾敕負責監察官員的廉政和公正。
2. 喾敕在古代宮廷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組詞
喾敕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彙,很少用于組詞。但可以根據喾敕的意義,與一些相關的詞彙組成短語,例如喾敕權力、喾敕職責。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官員、禦史、監察、監督
反義詞:被監察、受賄、失職、罪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