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付给作诗文书画的人的报酬。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欧公 作 王文正 墓碑,其子 仲仪 諫议送金酒盘醆十副,注子二把,作润笔资。” 清 赵翼 《稚存见题贱照有十万黄金之嘲走笔戏答》诗:“老年生计略可支,不过卖文钱、润笔资。”
“润笔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有较为统一的解释,以下是详细分析:
“润笔资”指付给诗文书画创作者的报酬,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稿酬或创作酬劳。该词由“润笔”(原指书写前润湿笔尖的动作)引申而来,后逐渐代指文人通过文字、书画创作获得的物质回报。
这一说法可追溯至古代文献。例如宋代曾慥《高斋漫录》记载,欧阳修撰写碑文后,对方赠送金器作为“润笔资”。清代赵翼的诗句“不过卖文钱、润笔资”也印证了其作为文人收入来源的用途。
个别来源(如)提到“润笔资”比喻“通过准备做到最好”,但此解释与主流含义差异较大,可能属于对“润笔”动作的延伸解读,而非“润笔资”一词的本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酬劳体系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高斋漫录》《幼学琼林》等文献。
润笔资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能够提供书写顺利、书写感觉好的一种资料或者工具。
润笔资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筆(⺍),共有11个笔画。
润笔资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人所使用的毛笔。毛笔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如挑剔毛、造型、点胶等,从而使毛笔达到优质质地,并且在书写时表现出良好的笔触感。由于这些工艺与材质的精细处理,因此人们形容这种毛笔为"润笔资"。
润笔资的繁体字为「潤筆資」。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润笔资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筆的部分在古代写法中使用了「⺍」作为部首,并在下方加上了一个横线,表示笔的形状。而字潤则和现在的写法相同。因此古时写法为「⺍潤資」。
1. 这本练习簿是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润笔资,写起字来非常顺畅。
2. 这支新买的钢笔是我最喜欢的润笔资,用起来柔顺而且墨迹流畅。
组词:润笔资料、润笔资质、润笔资格
近义词:书写工具、写字用具
反义词:粗笔、钝笔、劣笔
不来气参本春官试当番胆寒发竪道谀钓位夺适二宫藩墙浮飘飘公裳勾魂行道讙乐家甲坚白同异谏说简照颊顋浸出九溟骏蒙会计师赖活鬣刺漏鼓滤水罗緑縢緑汪汪猛虎行秘异沫水木佛牧室娘杀乜些盼盼女破胆寒心破械耆老久次权族敺略镕陶三品秀才适可世庸手账双喜临门四尘琐薄诉讼法淘汰同契王孟万全之计无况闲接选举侠奴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