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窪。 漢 袁康 《越絕書·九術》:“昔者 越王 勾踐 ,竊有天之遺 西施 、 鄭旦 , 越 邦洿下貧窮,不敢當,使下臣 種 再拜獻之大王。”《北史·皇甫亮傳》:“所居宅洿下,标牓賣之。”《新唐書·戴胄傳》:“七月以來,霖潦未止,濱 河 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東周列國志》第八一回:“ 越國 洿下,水旱不調,年穀不登,人民飢困。”
洿下(wū xi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指自然環境中低窪積水之地。
文獻依據:
比喻人品低劣、行為卑賤,或指社會地位低下。
文獻依據: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特定修辭場景。其近義詞如"卑下""低窪",反義詞如"高亢""崇高"。
參考資料來源:
“洿下”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基本釋義
“洿”讀作wū,本義指低窪積水的地方,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濁水不流也”。“洿下”可理解為地勢低窪、潮濕的區域,常用于描述自然地理環境,例如:“此地洿下,雨季易澇。”
引申含義
在古文中,“洿”有時引申為污穢、卑劣之意,因此“洿下”也可能帶有環境髒亂或道德層面的貶義,如形容某處“卑濕洿下,不宜居”。
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若您遇到的具體語境不同,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或确認是否為“垓下”(gāi xià,古地名)等同音詞的誤寫。
騃怯阿邑荜路弊落彩女朝音逮考電唁東西步短古取方望焚巫輔護告天子果粉孤茔烘爐後監黃屋車牋天角量津埭絶亢空無陵波露膽披誠論道官沒與棉鈴蟲貧産辟雍譬諸前項凄單箧衍欺忽齊女門取長棄短仍就柔竿三維動畫騷攪山宮盛産聲績神輿釋疑死生交思算泝洄損毀天下無雙薙滅投檄土販土壤學頑疏尉他文鸾祥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