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雞黍約 ”。 唐 高適 《贈别王七十管記》詩:“款曲雞黍期,酸辛别離袂。”
“雞黍期”是一個漢語典故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雞黍期”同“雞黍約”,指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守信相會的約定。其中: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範式》:
唐代詩人高適在《贈别王七十管記》中寫道:“款曲雞黍期,酸辛别離袂”,以“雞黍期”表達對友情的珍重和離别的不舍。
現多用于形容真摯且守信的友誼,或借指故友重逢的約定,常見于文學和書信中。
《雞黍期》是一個成語,意為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回憶也可以放下了。它用來比喻過去的事情盡管有美好的回憶,但已經無法再追求或得到了。
《雞黍期》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
- 「雞」部分的部首是「鳥」,總共有9個筆畫;
- 「黍」部分的部首是「禾」,總共有9個筆畫;
- 「期」部分的部首是「月」,總共有12個筆畫。
《雞黍期》這個成語是出自《莊子·德充符》中的一個寓言故事。據說有一個叫季劄的人在楚國做官,他非常喜歡飲食,特别是雞和黍米。他非常努力地享受吃飯的時光,卻很少關注政務。于是有人對他質疑他的工作能力。後來,楚國的國君派遣了一位名叫伍員外的官員去看望季劄。伍員外發現季劄正在吃雞和黍米,他問季劄的國家有什麼需要他做的事情。季劄一邊吃一邊回答說:“雞、黍都有了,再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後來,人們用“雞黍期”來形容對現有狀況滿足,不再追求其他東西。
《雞黍期》的繁體字寫作「雞黍期」。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雞」的古代字形是「鷄」,「黍」的古代字形是「薥」,「期」的古代字形是「朞」。
1. 我們已經分手了,我想告訴自己“雞黍期”,不再回憶過去的事情。
2. 他們已經過了戀愛的階段,進入了婚姻的狀态,進入了「雞黍期」。
「雞黍期」沒有常見的組詞。
「雞黍期」的近義詞有「隻顧眼前」、「舍本逐末」、「止步不前」。
「雞黍期」的反義詞有「追求新鮮」、「不知足」、「貪心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