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一種,亦稱秋蟬。體黑色,長一寸馀,翅色赭褐,脈黃色,胸腹部下被白6*粉,鳴器小而成卵圓形,秋間日沒時常長鳴不已。亦謂蟬鳴叫。《詩·豳風·七月》:“四季秀葽,五月鳴蜩。” 毛 傳:“蜩,螗也。” 孔穎達 疏:“《方言》曰: 楚 謂蟬為蜩, 宋 衞 謂之螗, 陳 鄭 謂之蜋蜩, 秦 晉 謂之蟬。是蜩、蟬一物方俗異名耳。” 宋 範成大 《初歸石湖》詩:“當時手種斜橋柳,無限鳴蜩翠掃空。” 續範亭 《偕友遊石屋煙霞并賞滿覺壟初桂》詩:“湖平舞白鷺,樹靜隱鳴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鳴蜩漢語 快速查詢。
“鳴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典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析:
“鳴蜩”指蟬的一種,亦稱秋蟬。其形态特征為:
“鳴蜩”亦可作動詞使用,表示蟬的鳴叫行為,如“秋間日沒時常長鳴不已”。這一用法常見于古典詩詞,借蟬鳴烘托秋意或孤寂氛圍。
在《國語辭典》中,“鳴蜩”被列為“秋蟬”的别名,而現代常以“寒蟬”“暮蟬”等詞代指類似意象。
鳴蜩是一個表示蟬鳴聲的詞語,指的是蟬在夏季高溫時發出的尖銳而持續的聲音。
鳴蜩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字底)和蟲(蟲字頭),總共有10個筆畫。
《鳴蜩》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鳴鸠在栖,其子和之。一日不見,薦之瓊瑰。”這首詩描繪了孤鳥尋找和與伴侶相聚的情景,其中的“鳴鸠”即指鳴蜩,表示鳴蜩鳴叫的聲音。翻譯為現代文後,鳴蜩逐漸成為蟬鳴的代稱。
「鳴蜩」是鳴蜩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鳴蜩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些古籍中寫作「冥、酩、冥酩、瞑、冥瞑」等。
夏日午後,竹林中鳴蜩的聲音此起彼伏,營造出一片悶熱而生機勃勃的場景。
鳴蜩組詞示例:夏蟬、蟬鳴、啼蟬、蜩聲。
鳴蜩的近義詞有夏蟬、鳴蟬、叫蟬。
鳴蜩的反義詞為寂靜、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