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keep]∶維持某種狀态使不消失或減弱
保持安靜
(2) [remain]∶維持
保持中立
(1).保護扶持。 漢 王符 《潛夫論·本政》:“而欲使志義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毀顔諂諛以求親,然後乃保持之,則貞士採薇凍餒,伏死巖穴之中而已爾。” 前蜀 杜光庭 《鎮江侍中宗黯解纜醮水府詞》:“伏以道化所覃,神休普被,上惟邦國,下及人倫,鹹資拯護之功,潛假保持之力。” 清 王韬 《設官泰西下》:“今我國家眷顧蒼黎,不忍以數百萬赤子遠棄之海外,特議簡星使,設領事,以為保持計。”
(2).保全,保護使不受損害。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衰世之中,保持名節。”《南史·範晔傳》:“初, 熙先 父 默之 為 廣州 刺史,以贓貨下廷尉,大将軍 彭城王 義康 保持之,故免。”《舊唐書·酷吏傳下》:“ 紹之 後坐贓污,詔 傳弓 按之,獲贓五千餘貫以聞,當坐死。 韋庶人 妹保持之,遂黜放為 嶺南 瓊山 尉。”
(3).把持。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铨曹》:“觀者萬計,莫不切齒。 從願 潛察獲,欲奏處,刑憲為勢門保持乃止。”
(4).猶言保重。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六:“碧衣拜送門外雲:‘某是生人, 安州 編戶少府,當為 安州 都督,故先施敬,願自保持。’”
(5).保留或維持(原狀)。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這間屋子的陳設,盡量保持當年的氣派,一點也不覺寒伧。” 秦牧 《花城·在遙遠的海岸上》:“我記起了華僑許多保持祖國古老的風俗習慣的事情。”
“保持”是一個動詞,表示持續維持某種狀态、行為或關系。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主觀努力或客觀條件使事物不發生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基礎詞義 指使事物停留在原有狀态,如:
語境延伸
近義辨析
語法特征 常接名詞/形容詞作賓語:
文化内涵 在東方哲學中常與"持盈保泰"等概念關聯,強調中庸之道的持續狀态,如《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辯證思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高,據《現代漢語頻率詞典》統計,在書面語和口語中的使用率均位列前500常用詞。
保持是指在某種狀态下持續維持不變,保持不被改變或幹擾。
保持的部首是保(bǎo),它是一個獨立的字形,表示守護、防護的意思。保持的總筆畫數為9畫。
保持最早的來源是從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其形狀源于握緊的手(丿)保護、守護、守住某種狀态的意思。
保持的繁體字為「保持」,保持的繁體形式與簡體形式保持一緻。
古時候保持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通常在書寫中使用了一些變體,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1. 保持冷靜,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2. 他一直保持着微笑,給人一種友好的感覺。
3. 運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身體健康。
保持身材、保持平衡、保持秘密、保持警惕、保持聯繫
保守、維持、保育、保藏
改變、丢失、失落、失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