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言的意思、鄙言的詳細解釋
鄙言的解釋
(1).俚俗的言詞。《漢書·司馬遷傳贊》“辨而不華,質而不俚” 顔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言雖質,猶不如閭裡之鄙言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太真 終日無鄙言。” 宋 葉適 《與戴少望書》:“鄙言可聽,不可忽!”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六篇:“時竊佛傳,雜以鄙言。”
(2).謙稱自己的言辭。《後漢書·馬援傳》:“凡人為貴,當思可賤,如卿等欲不可復賤,居高堅自持,勉思鄙言。” 魯迅 《熱風·兒歌的“反動”》:“ 胡先生 夙擅改削,當不以鄙言為河漢也。”
詞語分解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鄙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俚俗、粗鄙的言詞
指淺顯通俗或帶有貶低意味的言辭。例如:
- 《世說新語·任誕》記載:“太真終日無鄙言”,表示某人言辭得體,無粗俗之語。
-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中,諸葛亮斥責王朗:“豈期出此鄙言!”,表達對對方粗俗言論的不滿。
-
謙稱自己的言辭
用于自謙,表示自己的話不夠高明或值得重視。例如:
- 《後漢書·馬援傳》中提到:“勉思鄙言”,即勸他人考慮自己淺薄的建議。
- 魯迅在《熱風·兒歌的“反動”》中也使用過這一謙稱。
二、延伸解析
- 曆史背景: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如《漢書》顔師古注引如淳之言,對比了質樸與市井粗鄙言辭的區别。
- 近義詞:與“粗言”“俗語”類似,但更強調“粗鄙”或自謙的語境。
- 使用場景:既可用于批評他人言論低俗(如《三國演義》),也可用于自我謙遜(如書信或正式場合)。
參考資料
- 漢典、世說新語等權威典籍對詞義有明确記載。
- 若需更多文獻例證,可查閱《後漢書》《魯迅全集》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鄙言》一詞意思是對低劣、輕蔑或不足為道的言辭進行批評或鄙視。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鄙”部的拆分為“廣”和“非”,而“言”部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雖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可以看出它的使用曆史已經相當悠久。
《鄙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類似,隻是一些筆畫稍有差異。關于古時候漢字寫法,我可以告訴你大概是以毛筆書寫,但具體的細節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關于《鄙言》的例句:
1. 他的言辭可謂鄙言連篇,沒有絲毫的價值。
2. 我對他的觀點深感鄙視,完全是一派胡言。
《鄙言》的組詞比較靈活,可以與許多詞語搭配使用。例如:"批評鄙言"、"輕蔑鄙言"、"鄙言連篇"等等。
與《鄙言》最接近的近義詞可能是:“侮辱言辭”、“輕蔑之語”等。而它的反義詞則可能包括:“贊美言辭”、“高尚之詞”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