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寇的意思、入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寇的解釋

[invade] 入侵;以征服或虜掠為目的的竄犯

倘吳、 蜀入寇,如之奈何?——《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指外敵入侵進犯。《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三年》:“ 方簡 時入 契丹 境鈔掠,多所殺獲,既而邀求不已,朝廷小不副其意,則舉寨降於 契丹 ,請為鄉道以入寇。”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内應》:“ 嘉靖 四十一年,倭入寇,圍 興化府 ,都督 劉顯 奉勑赴援。” 明 王瓊 《雙溪雜記》:“設使胡虜又大舉入寇, 李公 等必束手無策矣。”《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史料·聯升社學和鐘镛社學》:“辛丑年,洋匪入寇省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入寇"是一個漢語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外敵入侵本國領土進行劫掠或攻擊,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強調侵略性和破壞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外部敵人(通常指異族或敵對勢力)武裝侵入本國邊境或内地進行騷擾、掠奪或征戰。該詞蘊含着被侵略方遭受侵犯和受害的立場。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入寇"意為"入侵;進犯"。

  2. 詞義構成與色彩

    • "入": 表示"進入"、"侵入"。
    • "寇": 本義為"劫掠"、"侵犯",引申指"盜匪"、"侵略者"。

      兩字結合,明确表達了外部勢力非法、暴力地闖入并進行掠奪或攻擊的行為。該詞具有強烈的貶義,常用于描述曆史上中原王朝遭受周邊遊牧民族或其他敵對政權的軍事入侵,反映了記述者(通常是中原王朝或受害方)的立場。

  3. 典型用法與語境

    "入寇"一詞主要用于曆史叙述,尤其常見于中國古代史籍中,描述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的進攻,或倭寇對中國、朝鮮沿海的侵擾。例如:

    • 《宋史》中常有"金人入寇"、"蒙古入寇"等記載。
    • 《明史》中記載倭寇"屢入寇東南沿海"。

      它強調事件的突發性、侵略性和破壞性,多用于官方記載或嚴肅的曆史寫作。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入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外敵入侵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外敵以征服或掠奪為目的侵入他國領土,屬于侵略性軍事行動。例如《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倘吳、蜀入寇,如之奈何?”即指外敵進犯的威脅。

結構與發音

使用場景

  1. 曆史記載: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如宋代司馬光《郭子儀單騎退敵》中“回纥、吐蕃數十萬衆入寇”。
  2. 文學作品:常見于古典小說或史書,如明代倭寇入侵的記載。
  3. 口語表達:現代也可用于比喻外來勢力對本土的侵犯。

近義詞與反義詞

曆史背景

該詞與中國曆史上多次外患相關,如蒙古入侵、倭寇侵擾等,反映了古代邊疆沖突的頻繁。例如《資治通鑒》提到契丹入寇的史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擦膀百花争豔便好道搏躍不殰才絕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猝死娥英防護堤蜚翹風旱公爾忘私工農供須廣文先生汗牛塞棟合穎楛矢兼乘艱急減竭椒德狡數解白汲绠井臼驚世絶俗饑劬巨雄懇戀控制器苦寒聊生羅敷有夫鹵竈密竹磨拳擦掌齧臂為盟披帛淺昧籤題清濁漆漆仁瑞稔轉三層大,二層小賞钿稍息身丁稅生魄率由舊章算課痰宮劈曆土老肥亡國之音渥水精纖條媳婦子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