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vade] 入侵;以征服或虜掠為目的的竄犯
倘吳、 蜀入寇,如之奈何?——《三國演義》
指外敵入侵進犯。《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三年》:“ 方簡 時入 契丹 境鈔掠,多所殺獲,既而邀求不已,朝廷小不副其意,則舉寨降於 契丹 ,請為鄉道以入寇。”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内應》:“ 嘉靖 四十一年,倭入寇,圍 興化府 ,都督 劉顯 奉勑赴援。” 明 王瓊 《雙溪雜記》:“設使胡虜又大舉入寇, 李公 等必束手無策矣。”《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史料·聯升社學和鐘镛社學》:“辛丑年,洋匪入寇省城。”
“入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外敵入侵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外敵以征服或掠奪為目的侵入他國領土,屬于侵略性軍事行動。例如《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倘吳、蜀入寇,如之奈何?”即指外敵進犯的威脅。
該詞與中國曆史上多次外患相關,如蒙古入侵、倭寇侵擾等,反映了古代邊疆沖突的頻繁。例如《資治通鑒》提到契丹入寇的史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文獻。
《入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敵軍入侵、進攻國土的意思。
《入寇》的部首是 “入” ,筆畫數目為4。
《入寇》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對于外來侵略和入侵的描述,主要指敵對國家的軍隊入侵中國的領土。
《入寇》的繁體字為「入寇」。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以篆書為主,寫作「入寇」。
1. 敵軍入寇,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2. 士兵們奮勇抵抗,不讓敵軍入寇我國領土。
1. 入侵:指敵人進攻、侵占他國的領土或領域。
2. 入侵者:指進行入侵的敵對勢力或軍隊。
3. 入侵行動:指敵人進行的入侵行為或軍事行動。
1. 入境:指進入他國境内。
2. 入境問禁:指進入某個地方,接受審查或提供相關文件。
3. 入侵:指敵人進攻、侵占他國的領土。
1. 駐守:指相對于入寇而言,在一定區域或地點駐紮軍隊。
2. 駐軍:指安排軍隊駐紮在某個地區以維持秩序。
3. 駐防:指在某地部署軍隊以防止敵人入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