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但題起厮殺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鎗,各分戰場。”《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酒散歸房,人人熟睡。那些賊秃們一個個磨拳擦掌,思量動手。”《兒女英雄傳》第四回:“ 安公子 在一旁看着那兩個更夫脫衣裳,綰辮子,磨拳擦掌的,才要下鐝頭,隻見對門的那個女子擡身邁步,款款的走到跟前問着兩個更夫説:‘你們這是作甚麼呀?’” 毛6*澤6*東 《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戰士們的覺悟提高了,明了了為什麼打仗,怎樣打法,個個磨拳擦掌,士氣很高。”
(2).激動、氣憤的樣子。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可也磨拳擦掌,行行裡按不住莽撞心頭氣。”《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待要得罪他兩句,又礙着主人,隻氣了他個磨拳擦掌,直眉瞪眼。”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閑人所造的文化,自然隻適宜于閑人,近來有些人磨拳擦掌,大鳴不平,正是毫不足怪。”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磨拳擦掌漢語 快速查詢。
“磨拳擦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在行動前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狀态,也可表示因激動或氣憤而準備行動的樣子。其字面意思是“摩擦拳頭和手掌”,引申為做好充分準備,鬥志昂揚。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元代戲曲及古典小說相關段落。
《磨拳擦掌》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準備動手或者急切地等待行動的狀态。這個詞比喻人的心情已經熱烈到了極點,隨時準備着努力或者奮戰。
《磨拳擦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石"(石頭)、"爪"(手)、"手"(手)、"彳"(再)、"掌"(掌心)。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詩人杜甫的《秋日登北固山寄漆園兒》:“我是舊時遊有山,高唐九原是白癡。勿論田禾能幾許,我今隻為磨拳擦眼,不放去。”
《磨拳擦掌》的繁體字為:「磨拳擦掌」。
在古代漢字中,「磨拳擦掌」有一些略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在元代的時候,“磨”字是寫作“謨”,“掌”字是寫作“摣”。
他一直在磨拳擦掌,準備向體育界的巅峰發起挑戰。
磨刀霍霍、拳腳相加、擦肩而過等。
急不可待、迫不及待。
無所事事、閑散無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