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卓絕特異,使世人震動。 宋 蘇轼 《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将驚世絶俗,使鬥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 宋 嚴羽 《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僕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絶俗之談,至當歸一之論。”
“驚世絶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shì jué sú,注音為ㄐㄧㄥ ㄕˋ ㄐㄩㄝˊ ㄙㄨˊ。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或事物具有卓絕特異的特質,其表現或成就能使世人震驚,超越世俗常規。
源自宋代蘇轼《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将驚世絕俗,使鬥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此處蘇轼用此詞形容王元之的卓越品格與作為,強調其超脫凡俗的震撼力。
多用于形容藝術、學術或行為等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如先鋒藝術作品、颠覆性科學理論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蘇轼文集》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意思:《驚世絶俗》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為出奇不同于世俗的,令人驚訝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驚:部首為心,總筆畫數12。
世:部首為一,總筆畫數5。
絶:部首為糸,總筆畫數12。
俗:部首為人,總筆畫數9。
來源:《驚世絶俗》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史書中。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管仲的事迹。當時,管仲擔任宰相,他的才能和改革措施使齊國繁榮昌盛,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震驚。這個成語由此而來,形容了管仲的非凡才能以及他的改革舉措。
繁體:《驚世絶俗》的繁體字為「驚世絕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絶”字的寫法為「絕」,字形上多了一點,表示更加絕對的意思。
例句: 「他的設計風格獨具匠心,展現了驚世絶俗的藝術才華。」
組詞: - 驚人 (jīng rén):令人驚訝的; - 絶技 (jué jì):非凡的技藝; - 俗話 (sú huà):常見的諺語; - 世界 (shì jiè):全球。
近義詞:非同凡響,超凡出衆。
反義詞: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