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明 李贽 《晁錯》:“﹝ 鼂錯 ﹞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 鼂氏 之不安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若説是為了國法,所以公爾忘私,然而姓 朱 的卻又明明為着升官發財,才出首的:所以有點看不起這個人。”亦作“ 公耳忘私 ”、“ 公而忘私 ”。 漢 賈誼 《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書》:“彼為臣者既能捨家而顧國,國爾而忘家,公而忘私,則為君者自當體彼一念之忠忱,或準其一月而半歸其家省視,或準其三十日或二十日歸其家省視。”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象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 中國 中,究竟能有幾個?”
“公爾忘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ōng ěr wàng sī,意為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強調在處理事務時以公共利益為重,不考慮個人私利。
基本含義
指為了公衆或集體利益而舍棄個人利益,常用于形容人無私的品質。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若說是為了國法,所以公爾忘私……”。
出處與演變
用法與搭配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清廉城關》中提到:“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待國事太平,我家事自行停當”,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公私分明的推崇。
這一成語至今仍用于褒揚以集體利益為先的高尚品格。
《公爾忘私》是一個成語,意為以公事為重,忘掉個人的私利。
《公爾忘私》的拆分部首為“八”和“爾”,筆畫總數為10畫。
《公爾忘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裡,追求公共利益和集體目标被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
繁體字為「公爾忘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爾」的寫法是「爾」,「私」的寫法是「】
在公司中,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公爾忘私》的原則,将團隊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
公耳忘目、公心忘我、公自忘私
公而忘私、利錢忘義
私欲薰心、個人主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