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國家将亡時的充滿悲愁哀思的樂音。《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史記·樂書》引此文, 張守節 正義雲:“亡國,謂将欲滅亡之國,樂音悲哀而愁思。”《北史·隋紀上》:“又設亡 陳 女樂,謂公卿等曰:‘此聲似啼,朕聞之甚不喜,故與公等一聽亡國之音,俱為永鑒焉。’”
(2).指淫6*靡的音樂。《禮記·樂記》:“ 桑間 、 濮上 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關雎》《麟趾》,正始之道著; 桑間 、 濮上 ,亡國之音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亡國之音漢語 快速查詢。
“亡國之音”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1. 國家将亡時的哀思之音
指國家瀕臨滅亡時,反映民衆困苦、哀愁情緒的音樂或文學作品。這一含義源自《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強調音樂與政治民生的關聯,如晚唐五代時期被視為“亡國之音”的悲涼詩詞。
2. 淫靡頹廢的樂曲
後衍生為貶義,指輕浮淫蕩、消磨意志的音樂。例如《禮記·樂記》将“桑間濮上之音”(鄭衛地區的民間音樂)稱為亡國之音,認為其導緻政治混亂。儒家常以此批判不符合禮樂規範的作品。
出處與示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文藝作品的政治隱喻或道德傾向,需注意語境中的褒貶色彩。例如,南朝蕭統在《文選序》中以“亡國之音”對比《關雎》的雅正。
《亡國之音》意為預言或者傳說中一個國家即将崩潰、覆滅而發出的警示聲音。
《亡國之音》的拆分部首是“亠”和“讠”,總計有13個筆畫。
《亡國之音》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在這部書中,它被用來形容一個國家面臨政治動蕩、社會不安的情況。
《亡國之音》的繁體字為「亡國之音」。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亡國之音》的字寫作「亡國之音」。
1. 那位政治家的講話充滿了《亡國之音》,讓人感到不安。
2. 這場經濟危機聽起來就像是一種《亡國之音》,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防範和應對。
1. 亡國:國家的崩潰或毀滅。
2. 之音:特指傳聞或預言中的聲音。
危險的征兆、崩潰的前兆、末日的憂慮等。
國家的繁榮、安定、昌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