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帛的意思、披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帛的解釋

(1).婦女服飾名。始于 唐 。一說始于 秦 。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女人披帛》:“古無其制, 開元 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寳林禦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 宋 陳元靓 《事林廣記後集·服用原始·霞帔》:“三代無帔, 秦 時有披帛,以縑帛為之, 漢 即以羅, 晉 制絳暈帔子。霞帔名,始于 晉 矣。”

(2).披紅。 清 虞兆湰 《天香樓偶得·披帛》:“今世俗婚娶不論男婦,皆披絳帛,亦流傳之失耳。”參見“ 披紅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披帛”是中國古代女性服飾中的一種裝飾性長條狀織物,其含義和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功能

披帛是女性披搭在肩部或纏繞于雙臂的長條狀絲織品,兼具裝飾性與禮儀功能。其材質多為輕薄的缣帛或紗羅,部分會以銀花、金銀粉繪制紋樣。

二、曆史起源

存在兩種主流說法:

  1. 秦代起源說:部分文獻認為披帛最早可追溯至秦代(參考《事林廣記》記載)。
  2. 唐代盛行說:隋代壁畫已出現披帛,而唐代達到流行高峰,成為女性标志性服飾。

三、形制分類

根據使用場景分為兩種:

四、使用群體

唐代文獻顯示,未婚女子多佩戴長披帛,已婚婦女則偏好短披子,且不同材質和紋樣可能反映身份差異。

五、文化意義

披帛的飄逸形态與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相契合,成為盛唐服飾文化的象征。敦煌壁畫、陶俑等文物中頻繁出現披帛造型,印證了其曆史影響力。


注:關于起源的兩種說法尚無定論,需結合具體史料分析。欲了解更詳盡的圖文資料,可查閱《中華古今注》《事林廣記》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袛:詞義與拆分部首、筆畫

“披袛”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男子穿着華麗、豐富的衣袍。該詞的拼音是“pī dí”,聲調分别為第一聲和第四聲。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字的部首是“扌”(手),筆畫數為六;

“袛”字的部首是“衤”(衣),筆畫數為左右雙十一共二十二畫。

來源、繁體及古時候漢字寫法

《披袛》一詞出自《詩經·王風·披袛》篇,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常見的詞語之一。

在繁體中,披袛的寫法為「披袛」,袛字的字形在簡體中被統一簡化為“袋”。

古時候漢字中,披字的寫法為許多髥或角部全字旁下平遮廠,例如“毞”“嬖”等。袛字的古字寫法多帶一個黑部旁,例如“裰”“襟”等。

例句

1. 小明在舞台上披袛着華麗的禮服,吸引了很多觀衆的目光。

2. 這位國王每天都穿着金縷玉衣披袛而出,顯得非常威嚴。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披風、披肩、披頭散發、披星戴月

近義詞:穿着華麗、盛裝打扮、裝束豪華

反義詞:樸素、簡樸、素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