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供需 ”。供給所需之物。 唐 何光遠 《鑒誡錄·陪臣谏》:“當路州縣凋殘,所在館驛隘小,止宿尚猶不易,供須固是極難。”《舊唐書·懿宗紀》:“緩征歛則闕於供須,促期限則迫於貧苦。” 宋 史璟卿 《谏史嵩之書》:“自開督府,東南民力,困於供需,州縣倉卒,匱於應辦。”《元史·成宗紀二》:“詔諸王、駙馬及有分地功臣,戶居 上都 、 大都 、 隆興 者,與民均納供儒。”
“供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同義詞
亦作“供需”,如《舊唐書》等古籍中可見“供須”與“供需”混用。
唐代用例
宋代擴展
宋代史璟卿在《谏史嵩之書》中提及“東南民力困於供需”,進一步将“供須”與民生負擔關聯。
古代語境
多用于描述官方或地方對物資、驿館等資源的調配,如“州縣倉卒,匮於應辦”(《谏史嵩之書》)。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供須”,更多以“供需”替代,但研究曆史文獻或分析經濟關系時仍可能涉及。
“供須”核心含義是“供給所需”,既可用于具體物資調配,也可抽象為供需關系的平衡分析。需注意,該詞在現代屬于較冷僻的文言詞彙,常見于曆史或學術讨論中。如需具體文獻例句,可參考《鑒誡錄》《舊唐書》等來源。
供須(gōng x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部分組成,分别是“供”和“須”。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供”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為8。
“須”字的部首是頁,總筆畫為9。
來源:
《供須》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湛泸》:“供須既我思。”其中,“供須”意為“獻供品,須臾間”的意思。
繁體:
《供須》的繁體字是「供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供須》在古時候的寫法是「㟥供須」。
例句:
1. 基督徒每個星期天都會去教堂供須。
2. 為了神明的保佑,他拜神供須。
組詞:
供給、供應、供養、供奉、供職、必需品。
近義詞:
獻、奉、差遣。
反義詞:
收、取、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