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汲水用的繩子。《隋書·食貨志》:“ 東都 城内糧盡,布帛山積,乃以絹為汲綆,然布以爨。” 宋 陸遊 《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之六:“百尺持汲綆,道長畏天暑。” 明 楊慎 《燕歌行柬程以道》:“ 甘泉宮 裡兜零舉, 疎勒城 邊汲綆摧。”
(2).制端溪硯的一種石頭名。 宋 祝穆 《方輿勝覽·廣東州·肇慶府》:“土産端硯:《郡志》曰……其舊坑有龍巖、汲綆、黃圖三石。汲綆全無眼。”
“汲绠”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這一含義較為常見,常見于古籍及詩詞中。例如:
這一含義較為專業,屬于硯石分類術語。據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記載,端溪硯的“舊坑”石材中有“汲绠”一類,特點是“全無眼”(無石眼紋理)。這類石材因質地特殊,被單獨命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方輿勝覽》《隋書》等古籍原文。
汲绠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特定的意義。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包括“汲”和“绠”。
“汲”的拆分部首是“水”,表示與水有關,它總共有8畫。“绠”的拆分部首是“纟”,表示與繩子有關,它總共有9畫。
“汲绠”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晦澀。在古代,它指的是古人去取水時所用的水繩,因此常常代表取水的義務。後來,這個詞語引申為勞動、勤奮和忠誠等意義。
“汲绠”這個詞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控絙”。雖然在簡體中文中被計算機和大衆廣泛使用,但在一些傳統和正式場合,繁體中文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古時候,“汲绠”的寫法略有差異。在古代的漢字中,“绠”的上部分形狀更複雜,像一個裝水的瓶子,中間有一道彎曲的線表示水繩。而下部的“汲”則用直線表示水井,并在下方加上一個小點表示水漏。
1. 他勤奮工作,被譽為公司的汲绠。
2. 她是公益事業的汲绠,無私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與“汲绠”相關的組詞有:汲取、绠功、勞绠者、忠誠如绠等。
與“汲绠”具有相似或接近意義的詞語有:奉獻、努力、勤勉等。而相反的詞語包括懶惰、敷衍和投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