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汲水用的繩子。《隋書·食貨志》:“ 東都 城内糧盡,布帛山積,乃以絹為汲綆,然布以爨。” 宋 陸遊 《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之六:“百尺持汲綆,道長畏天暑。” 明 楊慎 《燕歌行柬程以道》:“ 甘泉宮 裡兜零舉, 疎勒城 邊汲綆摧。”
(2).制端溪硯的一種石頭名。 宋 祝穆 《方輿勝覽·廣東州·肇慶府》:“土産端硯:《郡志》曰……其舊坑有龍巖、汲綆、黃圖三石。汲綆全無眼。”
汲绠(jí gěng)是漢語中的一個古雅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汲水用的繩索,後延伸為獲取知識或事物的途徑或工具。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及用法示例展開說明:
本義
指從井中汲水用的繩子,由“汲”(打水)與“绠”(繩索)組合而成。
例:《莊子·至樂》:“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繩子短便無法汲取深井之水)
引申義
比喻獲取知識、真理或資源的媒介或方法,強調工具的局限性或重要性。
例:宋代學者以“汲古修绠”喻指鑽研古籍需依仗紮實方法。
“绠”最早見于甲骨文,形似纏繞的繩索;“汲”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引水于井”,二字組合凸顯古人取水的具體場景。
自《莊子》起,“绠短汲深”成為經典比喻,警示能力與目标不匹配(如《荀子·榮辱》亦有化用)。後世擴展至治學領域,強調研究方法需適配研究對象。
“文獻考據如汲绠,唯深究方能探骊得珠。”
(比喻研究需依仗嚴謹方法才能觸及核心)
網絡時代信息龐雜,需善擇“汲绠”以辨真僞。
(指篩選信息的有效工具或邏輯能力)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線上可參考漢典對單字的釋義支撐。)
“汲绠”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這一含義較為常見,常見于古籍及詩詞中。例如:
這一含義較為專業,屬于硯石分類術語。據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記載,端溪硯的“舊坑”石材中有“汲绠”一類,特點是“全無眼”(無石眼紋理)。這類石材因質地特殊,被單獨命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方輿勝覽》《隋書》等古籍原文。
葆和表裡相濟波官不貳過參撾尺書大好老颠斤播兩點拍鼎興防衞煩惱業馮耳還憶寒耕暑耘黑飰黑牡橫鲠賀若洪茂劃過花紅柳綠呼和靜慧卷騰恺弟悃懇蠟染臉帕黎豆列翅禮接林戈樓舩緑石麻花亮慢令秘冊木瓜骞抟青角窮閻诠表饒免韶舉牲頭神神鬼鬼四睨唐昌觀填納跳迸廷議同姓統治團圓餅外婚梧子夏官正香篆笑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