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艱難危急。《國語·魯語上》:“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 宋 曾鞏 《韓魏公挽歌詞》之二:“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艱急見孤忠。”
(2).困難。《宋史·宋太初傳》:“會西鄙有警,轉餽艱急,改刑部郎中,充 陝西 轉運使。”
“艱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艱難而急迫的處境或需求”。從構詞法分析,“艱”本義為土難治,引申為困難、艱辛;“急”則指緊迫、迫切,二者組合形成遞進式詞義結構。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宋史·河渠志》載:“值河決艱急,民役頻仍”,此處特指自然災害引發的緊急困境。
在語義範疇上,“艱急”包含兩層内涵:一是指客觀環境或物質條件的極度匮乏,如《續資治通鑒》中“歲值饑荒,民多艱急”描述民生困頓;二是指主觀感受上的危急狀态,明代《警世通言》有“心頭艱急,手足無措”的心理描寫。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政論文章,如描述戰時物資緊缺或突發公共危機場景。
從詞性演變看,“艱急”在古漢語中既可作名詞表具體困境,亦可作形容詞修飾危急狀态。清代《康熙字典》将其歸入“艱”部,标注讀音為jiān jí,現代普通話仍沿用此音。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保留在成語“拯危濟困”的語義關聯中。
“艱急”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為jiān jí,形容情況緊迫、困難重重的狀态,強調局勢的嚴峻性和緊迫性。
詞義側重
包含兩層含義:
詞性及用法
屬形容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描述複雜局勢的文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國語》《宋史》等典籍。
安内白話文避乖避雷針播物不死庭齒劍如歸帶鋼大口丹氣大眼瞪小眼叮當響讀後感鵝管玉豐年瑞浮露高鳥公晳橫舍何有鄉黃貨驩嘩彙攏交砌金尾禁押記事珠疾醫絶唱句計斂局罹亂闾史冥路迷月墓域懦衷慓輕平緑前不久窮困潦倒取得熱門乳梨三輪三面羅世界大同釋老時流史篇守冢姝好桃花岩淘虜提偶潼潼無過無頭面霧野詳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