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寇的意思、入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寇的解释

[invade] 入侵;以征服或虏掠为目的的窜犯

倘吴、 蜀入寇,如之奈何?——《三国演义》

详细解释

指外敌入侵进犯。《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 方简 时入 契丹 境钞掠,多所杀获,既而邀求不已,朝廷小不副其意,则举寨降於 契丹 ,请为乡道以入寇。”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内应》:“ 嘉靖 四十一年,倭入寇,围 兴化府 ,都督 刘显 奉勑赴援。”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设使胡虏又大举入寇, 李公 等必束手无策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联升社学和钟镛社学》:“辛丑年,洋匪入寇省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寇"是一个汉语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外敌入侵本国领土进行劫掠或攻击,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强调侵略性和破坏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外部敌人(通常指异族或敌对势力)武装侵入本国边境或内地进行骚扰、掠夺或征战。该词蕴含着被侵略方遭受侵犯和受害的立场。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入寇"意为"入侵;进犯"。

  2. 词义构成与色彩

    • "入": 表示"进入"、"侵入"。
    • "寇": 本义为"劫掠"、"侵犯",引申指"盗匪"、"侵略者"。

      两字结合,明确表达了外部势力非法、暴力地闯入并进行掠夺或攻击的行为。该词具有强烈的贬义,常用于描述历史上中原王朝遭受周边游牧民族或其他敌对政权的军事入侵,反映了记述者(通常是中原王朝或受害方)的立场。

  3. 典型用法与语境

    "入寇"一词主要用于历史叙述,尤其常见于中国古代史籍中,描述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进攻,或倭寇对中国、朝鲜沿海的侵扰。例如:

    • 《宋史》中常有"金人入寇"、"蒙古入寇"等记载。
    • 《明史》中记载倭寇"屡入寇东南沿海"。

      它强调事件的突发性、侵略性和破坏性,多用于官方记载或严肃的历史写作。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入寇”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外敌入侵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外敌以征服或掠夺为目的侵入他国领土,属于侵略性军事行动。例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倘吴、蜀入寇,如之奈何?”即指外敌进犯的威胁。

结构与发音

使用场景

  1. 历史记载: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如宋代司马光《郭子仪单骑退敌》中“回纥、吐蕃数十万众入寇”。
  2. 文学作品:常见于古典小说或史书,如明代倭寇入侵的记载。
  3. 口语表达:现代也可用于比喻外来势力对本土的侵犯。

近义词与反义词

历史背景

该词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外患相关,如蒙古入侵、倭寇侵扰等,反映了古代边疆冲突的频繁。例如《资治通鉴》提到契丹入寇的史实。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用法,可参考《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铜拜揖报幕抃贺斌驳兵兰不开眼采渔藏锋敛锷蚕室草绿成千成万充榦怆囊从逆诞兴道乡枸槽子勾填瓜熟蒂落蛊尾翰桧横额贱司荆布稽山济涉绝技郡主坑杀扩散劳赐良机连势离晖令丙临轩策士留时女御盘壑烹分苹风钱财弃权融浑少时麝沉生活史圣矩申屠斯翚唢呐踏红韬戢填扎挽圈圈下舂乡书手闲淘气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