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圓寂。舊稱佛教僧尼之死。 宋 蘇轼 《請淨慈法湧禅師入都疏》:“京師禪學之盛,發於 本 秀 二公。 本 既還山, 秀 復入寂。”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十章:“ 三藏 寝疾,有遺文 嚴正勖 示因果,以之付弟子 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時入寂。”
“入寂”是佛教術語,指僧尼死亡,通常與“圓寂”同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經典文獻
宋代蘇轼在《請淨慈法湧禅師入都疏》中提到:“本既還山,秀複入寂”,描述僧人去世的場景( )。
近代學者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亦用此詞:“三藏寝疾……正月十一日午時入寂”()。
現代用法
可用于比喻從喧嚣歸于平靜的狀态,例如:“隻有從喧嚣走入寂靜,才能專注心靈”()。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體系,可參考《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等文獻。
《入寂》是一個成語,意為進入甯靜、安詳的狀态,放下雜念,心靜如水。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心境安定,舒適自在。
《入寂》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入”和“寸”,共包含9個筆畫。
《入寂》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其中寫道:“大宗師,入寂,無所見乎隱者也。”意指偉大的宗師達到了深入内心的安甯狀态,不受外界幹擾。
《入寂》的繁體字為「入靜」。
《入寂》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其中包括「入沢」「入戢」「入挹」等,但現代通用的寫法是「入寂」。
他經曆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後,逐漸進入了寂靜的境地,完全體驗到了入寂的美妙。
入靜、入定、入靜、寂然入機
入定、入靜、沉靜、靜谧
喧鬧、嘈雜、轟轟烈烈、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