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氣。 宋 晁補之 《水龍吟·寄留守無愧文》詞:“常恐歸時,眼中物是,日邊人遠。望 隋河 一帶,傷心霧靄,遣離魂斷。”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拂曉,迷蒙的濃霧籠罩在 北河沿 蔥郁的洋槐樹上,故都的清晨還沉在朦胧的霧霭中。” 郭小川 《大海浩歌》:“遠處,是雲霞;近處,是霧霭。”
“霧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wù ǎ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霧氣,形容霧氣彌漫、朦胧的景象。其中“霭”指雲氣或薄霧,與“霧”結合後強調霧氣缭繞的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晁補之的《水龍吟·寄留守無愧文》:“望隋河一帶,傷心霭霧,遣離魂斷。”。現代文學作品中也有使用,如楊沫《青春之歌》描述“故都的清晨沉在朦胧的霧霭中”。
“霧霭”多用于詩歌、散文等文學語境,營造朦胧、靜谧的意境,如“蒙蒙霧霭遮掩群山”。需注意與“霧霾”區分,後者強調空氣污染問題。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或現代作品例句,可參考《水龍吟·寄留守無愧文》及《現代漢語詞典》相關釋義。
霧霭(wù méi)是一個常用的名詞,表示天空中彌漫的水汽凝結物。通常表現為視野模糊、空氣濕潤的狀态,常見于清晨、晚上或潮濕的天氣。
霧霭的部首分别是雨(yǔ)和霜(shuāng),整個字共有16個筆畫。
霧霭的字源比較相似,都是從“霰”(xiàn)演變而來的。繁體字寫作「霧霭」。
在古代寫法中,霧霭的常見古漢字寫法有「霚霗」等。
1. 晨霧霭滿山間,朦胧的景色如同仙境。
2. 霾霭彌漫的天空讓人感到壓抑和悶熱。
1. 霧氣(wù qì):指彌漫在空氣中的霧。
2. 霭暮(ǎi mù):傍晚的時候有霧氣彌漫。
1. 霧氣(wù qì):與霧霭意思相近,均指天空中的霧。
2. 霧蒙蒙(wù méng méng):形容霧很濃厚,視線模糊。
1. 晴朗(qíng lǎng):表示天空無雲、陽光明媚。
2. 澄淨(chéng jìng):指空氣清新、無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