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壏的意思、五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壏的解釋

謂色黃而多空隙的中等土壤。《管子·地員》:“纑土之次曰五壏。五壏之狀,芬焉若糠以肥。” 尹知章 注:“謂其地色黃而虛。”參見“ 五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五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含義:

  1. 土壤類型
    指顔色發黃且質地疏松的中等土壤。這類土壤因空隙較多,具備一定的透氣性和排水性,適合部分農作物生長。

  2. 長度單位
    在古代用作距離計量單位,表示“五裡”的長度。常用于描述較遠的距離,例如形容兩地相隔遙遠或人際關系疏遠。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描述地理環境時,可稱某地為“五壏之地”;在詩詞中也可借指遙遠或疏離的狀态。


注:需注意“五壏”與“五蘟”(黑色沃土)、“五紽”(衣物紐扣或《詩經》篇名)等相似詞彙的區别,避免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壏的意思

《五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長度單位,相當于五百步。在古代,壏常常用來衡量距離或者耗時。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卩”和“土”,其中“卩”是常見的部首,讀音為“占”,表示下筆時間長;“土”是表示土地的部首,讀音為“士”,表示土壤。

拆分後的筆畫是8畫,依次是:丨(1畫)+厶(2畫)+一(1畫)+一(1畫)+一(1畫)+一(1畫)+丿(1畫)。

來源和繁體

《五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有關記錄古代長城的修建工程。繁體字是「伍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五壏》為例,古時寫作「五裡」,字形較為簡化。

例句

1. 觀光區有一段長城需要步行五壏才能到達。

2. 修建這座長城曆時五壏,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組詞

與《五壏》相關的詞語有:十壏、百壏、千壏、萬壏等。

近義詞

與《五壏》意義相近的詞語有:伍裡、五裡。

反義詞

與《五壏》意義相反的詞語是:一步、一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