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肅的意思、虔肅的詳細解釋
虔肅的解釋
誠敬而嚴肅。《後漢書·黃瓊傳》:“遵稽古之鴻業,體虔肅以應天。”《三國志·吳志·呂範傳》:“性好威儀,州民如 陸遜 、 全琮 及貴公子,皆修敬虔肅,不敢輕脫。” 前蜀 杜光庭 《皇帝修靈符報恩醮詞》:“是用虔肅寳齋,依歸至道。”
詞語分解
- 虔的解釋 虔 á 恭敬:虔誠。虔敬。虔心。虔信。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虔肅的詳細解釋
“虔肅”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虔”和“肅”兩個字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一種恭敬、莊重的态度或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析:
一、詞義分解與整體含義
- 虔:意為恭敬、虔誠,源自對神靈或崇高事物的敬畏,強調内心的真誠與專注。例如,在古漢語中,“虔”常用于宗教語境,如“虔心”表示虔誠的心意。
- 肅:意為嚴肅、莊重,指态度端正、不苟言笑,常用于正式場合或禮儀中,如“肅穆”形容莊嚴肅穆的氛圍。
- 整體含義:結合“虔”和“肅”,“虔肅”形容一種既虔誠又莊重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人在宗教儀式、重要典禮或對待神聖事物時的恭敬嚴肅态度。例如,“虔肅以事天”表示以虔誠莊重之心侍奉上天,體現了對傳統禮儀的尊崇。
二、用法與語境
“虔肅”多見于書面語或古文,強調内外一緻的恭敬:
- 宗教與禮儀語境:如祭祀、祈福等場合,描述參與者态度虔誠而莊重。
- 日常引申:在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對待重要事務的認真态度,如“他虔肅地對待工作”。
- 例句參考:古文中常見“虔肅行禮”,意為以恭敬嚴肅之姿行禮儀;現代用法如“在紀念儀式上,衆人神情虔肅”。
三、詞源與演變
“虔肅”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典籍如《禮記》,強調儒家文化中的禮敬精神。隨着語言發展,它保留了核心含義,但使用頻率降低,多見于文學或正式文本中。
參考來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和《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定義與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虔肅”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ián sù,其核心含義為誠敬而嚴肅,常用于描述恭敬莊重的态度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虔:本義為恭敬、虔誠,如“虔心”“虔敬”。
- 肅:指嚴肅、莊重,如“肅立”“肅然”。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強調内心恭敬與外在莊重的統一,多用于正式場合或對重要事物的态度。
二、用法與語境
- 古籍例證:
- 《後漢書·黃瓊傳》提到“體虔肅以應天”,指以恭敬嚴肅的态度順應天意。
- 《三國志》中描述呂範“修敬虔肅”,體現其儀态莊重、受人敬重。
- 適用場景:
- 宗教儀式(如“虔肅寶齋”);
- 重大典禮或嚴肅場合的行為描述;
- 對尊長、權威的恭敬态度。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虔敬、肅穆、恭肅
- 反義詞:輕佻、怠慢、隨意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虔肅”,但“虔誠”“肅然”等詞仍常見。需注意語境,避免生硬套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八哥兒百索頒曆貝面貝筵别宮長短歌誠說春席漼澯村野赕賨丁壩定性分析惇叙飛羅面忿争更為個人鈎腸債館粲毫管黑眚恨海後靠黃天蕩彙報會灰僇翚褕火後教管解息淨桶驚湍盡興汲引忘疲來遲累年龍鈎盲目崇拜密谛内堂虐使其奈我何瓊柯起早挂晩少殺勝事沈書浦受赇肆怒雖覆能複套購甜軟渟濙枉木匣匮相缭鮮伶伶暹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