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甕頭春”。1.初熟酒。一說,酒名。 唐 岑參 《喜韓樽相過》詩:“甕頭春酒黃花脂,祿米隻充沽酒資。” 宋 黃庭堅 《明遠庵》詩:“多方挈取甕頭春,大白梨花十分注。”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三折:“送了我也竹葉甕頭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妾》:“ 劉 視之,果得酒,真家中甕頭春也。” 呂湛恩 注:“謂初熟酒。” 何垠 注:“甕頭春,酒名。”
(2).泛指好酒。 胡韫玉 《周六介招飲即席有作》詩:“爛泥新擘甕頭春, 越 醴濃斟醉殺6*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甕頭春漢語 快速查詢。
“甕頭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基本含義
指初釀成或剛開封的酒,也用作特定酒名。例如唐代岑參的詩句“甕頭春酒黃花脂”,即指初熟的酒。
擴展含義
後泛指品質上乘的美酒。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提到的“甕頭春”,即形容家中珍藏的好酒。
部分資料提到“甕頭春”被引申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或愉悅心情,如“甕蓋般封存的歡樂在春季釋放”。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且多見于現代網絡詞典。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出處或詩句,可參考《全唐詩》《聊齋志異》等文獻,或查看、4、7的原始來源。
《甕頭春》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沒有實效而隻有虛名的春天"。在這個成語中,"甕頭"指的是甕的頂部,因為春天是個人們渴望的時節,而甕頭卻并不能實現這種期望。因此,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隻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的實質。
《甕頭春》的拆分部首是"瓦"和"貝",其中"瓦"是頭部的意思,而"貝"是貝殼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23,其中"瓦"部的筆畫數為5,"貝"部的筆畫數為7,再加上其他部首的筆畫數,總和為23。
《甕頭春》最早見于明代的戲曲劇本《西華山摘奇傳》,在戲曲中被用來形容虛假的花花世界。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申為一種比喻,用來表示表面光鮮、内裡空虛的事物。
《甕頭春》的繁體字是「甕頭春」。
古時候《甕頭春》的漢字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它的古體字是「甕頭春」。在古代文字中,字體的組成和結構與現代略有不同。
1. 這份工作隻是一份《甕頭春》,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價值。
2. 這家公司的産品質量不錯,不是《甕頭春》。
- 甕頭名:指虛名的名聲。 - 甕中之鼈:比喻受困的處境。 - 春風得意:形容人得意洋洋,心情愉快。
口是心非、浮雲、畫餅充饑
名副其實、真金不怕火煉、實至名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