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宋襄公的意思、宋襄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宋襄公的解釋

(?-前637)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名茲父。齊桓公死後,與楚國争霸,曾被楚國拘押。公元前638年伐鄭,與救鄭的楚兵戰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面對強大的楚兵,他愚守“仁義”,等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第20任國君(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子姓,名茲甫(或茲父),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生平與評價具有雙重性,既以仁義治國聞名,又因軍事決策争議成為曆史典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人物背景

  1. 出身與繼位
    宋襄公為宋桓公嫡次子,其庶兄目夷因母親身份低微未被立嗣。宋桓公病重時,茲甫主動讓位給目夷,但被拒絕。最終繼位後,他任用目夷為相,推行德政,使宋國政治清明、民生改善。

  2. 政治活動
    他積極參與諸侯會盟,曾受齊桓公委托照顧太子昭(即後來的齊孝公)。齊桓公死後,他聯合衛、曹、邾等國平定齊國内亂,擁立齊孝公,借此提升宋國影響力。


二、主要事迹與争議

  1. 泓水之戰(前638年)
    宋襄公為争霸攻打鄭國,楚軍救鄭,雙方在泓水對峙。他拒絕趁楚軍渡河時進攻,堅持“不擊半渡之兵”,最終慘敗受傷。此戰成為其“迂腐仁義”的典型例證。

  2. 會盟被囚(前639年)
    為争奪盟主地位,宋襄公與楚國會盟時未帶軍隊,反遭楚軍扣押,後經魯國調停才獲釋。


三、曆史評價

  1. 正面形象

    • 推行仁義治國: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重視民生,被贊“仁義之君”。
    • 維護禮制精神:主張“以德服人”,強調戰争中的貴族道德,被部分史家視為傳統禮法的堅守者。
  2. 負面批評

    • 軍事迂腐:泓水之戰因拘泥仁義錯失戰機,導緻宋國衰落。
    • 霸權野心:為稱霸脅迫小國,甚至用鄫國國君作為祭品,暴露虛僞性。

四、引申含義

“宋襄公”一詞在漢語中衍生出特殊含義: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極具矛盾性的君主。他試圖以仁義重構霸權秩序,卻因時代劇變與策略失誤失敗。其形象既反映了周禮傳統的最後餘晖,也揭示了亂世中理想主義的局限性。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軍事策略或治國思想,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宋襄公

宋襄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解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給出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

宋襄公是指古代中國宋國的襄公,他是宋國的第十二位君主,史稱宋襄公。在中國曆史上,宋襄公被認為是一個明君,他緻力于改革,努力治理國家,為國家的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宋襄公的第一個字"宋",是一個由"宀"(寶蓋頭)和"木"(樹木)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7。

襄公的第一個字"襄",主要是由"衣"(衣服)和"鄉"(鄉村)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15。

來源

宋襄公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曆史,特指宋國的襄公。在古代的曆史文獻和記錄中,關于宋襄公的事迹和貢獻有詳細的記載。

繁體

宋襄公的繁體字是「宋襄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宋襄公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由于沒有确切的古代文獻記載,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法确定。

例句

1. 他的治國方略堪比宋襄公。 2. 這位領導者像宋襄公一樣為民衆的福祉而努力。

組詞

1. 宋朝(Sòng cháo)-- 指中國曆史上的宋朝。 2. 襄陽(Xiāngyáng)-- 指中國地名,位于湖北省。 3. 公正(Gōngzhèng)-- 指公正、公平。

近義詞

仁君、賢君

反義詞

暴君、昏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