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貙。《爾雅·釋獸》“貙,似貍” 晉 郭璞 注:“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2).貙和虎。亦泛指猛獸。《史記·五帝本紀》:“﹝ 軒轅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 炎帝 戰於 阪泉 之野。” 司馬貞 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貙虎虣闞,不能威蚊虻。” 清 宋荦 《贈太仆卿高公挽詩》:“ 烏石峰 高穴貙虎,赤狐跳踉黃狨舞。”
(3).比喻勇猛的武士。 清 葉士寬 《上黨》詩:“往恨經貙虎,清時絶鼓鼙。”
“貙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貙”這種動物
根據《爾雅·釋獸》記載,“貙”外形似貍(一種小型貓科動物),但體型較大如狗,皮毛有花紋。部分文獻中“貙虎”即單指“貙”。
泛指貙和虎,或代指猛獸
兩者均為古代常見的兇猛野獸,常并稱以強調威猛屬性。例如《史記·五帝本紀》提到黃帝訓練“熊罴貔貅貙虎”等猛獸作戰。
比喻勇猛的武士
在文學中常以“貙虎”象征骁勇善戰的将士,如清代詩人葉士寬的詩句“往恨經貙虎”即用此喻。
“貙虎”的核心含義可歸納為:
① 動物學中的特定獸類;
② 猛獸的統稱;
③ 勇猛将士的象征。
其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古籍與詩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爾雅》《史記》等原始文獻。
《貙虎》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外表酷似老虎的哺乳動物。它生活在南亞地區,身體大約和老虎相仿,但體型略小,體長通常在1.5-2米之間。
《貙虎》的部首為豸,是老虎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7筆。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貙虎》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籍《爾雅》中,意指虎類的一種。它是一個很古老的詞彙,至今仍在民間廣泛使用。
《貙虎》的繁體字為「觰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一直在演變和變化。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候《貙虎》的寫法為「㧏虎」。
1. 他看到了一隻稀有的《貙虎》,非常興奮。
2. 這隻野生動物園裡飼養了一對《貙虎》。
3. 他們在森林中觀察到了一隻活潑的《貙虎》。
貙豹(一種外表酷似豹的哺乳動物)
貙羚(一種外表酷似羚羊的哺乳動物)
虎貓、印度虎
老虎、豹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