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嚻虛”。1.虛假。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那厮本意嚣虛,将足下虧圖,有口難言,氣夯破胸脯。”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一本第一出:“喒兩口都不會説嚣虛。” 元 宮天挺 《七裡灘》第二折:“玉帶上掛金魚,都是嚣虛。”
(2).指喧嚣的塵世。 南朝 梁 蕭統 《鐘山解講》詩:“方知蕙帶人,嚻虛成易屏。”
“嚣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和用例在古典文學中較為常見:
虛假
指事物不真實或帶有欺騙性。例如元雜劇中常用來形容虛僞言行,如《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那厮本意嚣虛,将足下虧圖”()。《七裡灘》第二折也提到“玉帶上挂金魚,都是嚣虛”,暗指表面榮華實為虛妄()。
喧嚣的塵世
代指紛擾的世俗環境,常見于南朝詩歌。如蕭統《鐘山解講》詩句:“嚣虛成易屏”,表達對塵世喧嚣的疏離感()。
“嚣虛”兼具具體(虛假)與抽象(世俗紛擾)的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需更多古典用例,可參考《西廂記》《七裡灘》等元雜劇或南朝詩作。
《嚣虛》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人的言語或行為傲慢自大、輕視他人。當一個人自命不凡,過于自負并表現出不切實際的優越感時,我們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他的嚣張态度。
《嚣虛》的部首是「口」,表示與口相關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吅、虍。
《嚣虛》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它是一個四字詞彙,由「嚣」和「虛」兩個字組成。繁體字是「囂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嚣虛」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人将「嚣」字的字義和音讀譯為「囂」,而「虛」字的寫法則是「虛」。這種古代寫法體現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以下是一些使用《嚣虛》的例句:
1. 他總是以自己的成就來嘲笑别人,這種嚣虛的态度讓人非常不喜歡。
2. 雖然他沒有任何證據,但他卻傲慢地宣稱自己的觀點是正确的,這真是太嚣虛了。
3. 面對别人的成功,他從不嫉妒或炫耀,而是以謙虛的态度感受并學習,完全不像一個嚣虛的人。
以「嚣虛」字為基礎,可以組成以下詞彙:
1. 嚣張:形容一個人過于自負并表現出不切實際的優越感。
2. 虛僞:指一個人言行不一,虛假面具下的僞善。
3. 自大:形容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或地位過于自高自大。
與「嚣虛」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狂妄」、「自負」和「自戀」。
與「嚣虛」意思相反的詞彙有「謙虛」、「真實」和「實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