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僞善谄媚。 唐 皮日休 《祀瘧疠文》:“柔佞之言,惑於君前,委順未足,國步移焉。”《新五代史·雜傳·孔循》:“ 循 為人柔佞而險猾, 安重誨 尤親信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真君封爵》:“彼 萬文康 者,其柔佞倍於 胡忠安 。”
(2).指僞善谄媚之人。 宋 範仲淹 《易義·遯》:“柔佞入而剛正出,君子遯去之時也。”
“柔佞”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róu nìng,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表面溫和柔順,實則谄媚虛僞,缺乏原則和立場。該詞由“柔”(溫和、柔順)和“佞”(花言巧語、奉承)組合而成,強調以柔軟的外表掩蓋阿谀逢迎的本質。
詳細釋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缺乏骨氣、趨炎附勢之人,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例如職場中為利益刻意迎合上司而放棄原則的行為,可被形容為“柔佞”。
古籍例證
近義與關聯
近義詞包括“谄媚”“阿谀”,反義詞則如“剛正”“耿直”。需注意,“柔”本身為中性詞,但與“佞”結合後轉為負面含義。
總結來看,“柔佞”是一個帶有批判性的詞彙,常用于揭示表面溫和、實則虛僞逢迎的人格特質或行為模式。
柔佞(róu nì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柔”和“佞”兩個部分。其中,“柔”是左右結構的字,部首為木,總筆畫數為9;“佞”也是左右結構的字,部首為人,總筆畫數為8。
“柔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文中,指的是言辭柔順、獻媚巴結的舉動。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态度和行為,表示對他人的恭敬和順從。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柔佞」。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柔」字的古代寫法為「拏」,表示以手弓曲形。而「佞」字的古代寫法有多種,其中一種為「佞」右側的部分曾經寫成「井」,意味着在井底拜訪問候。
以下是一些包含“柔佞”一詞的句子:
一些與“柔佞”相關的組詞包括:佞言(恭維的話)、柔情(溫柔的感情)、柔軟(柔順、易彎曲)等。
與“柔佞”近義的詞語有:巴結、奉承、讨好。
與“柔佞”反義的詞語有:堅持、正直、果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