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敦愨 ”。厚道,誠實。《荀子·王霸》:“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
敦慤(dūn qu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敦”與“慤”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特質。以下從詞義、源流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釋:
敦
本義為厚重、笃實。《說文解字》釋:“敦,怒也,诋也。一曰誰何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厚”義,如《老子》“敦兮其若樸”即形容質樸厚重。在道德範疇中,“敦”引申為誠懇、淳厚。
慤(què)
《說文解字·心部》:“慤,謹也。”本義為謹慎、誠實。《玉篇》釋為“善也,願也”,強調内心真誠無僞的品質。
複合詞義
“敦慤”指為人敦厚樸實,品性真誠謹悫,常形容人内在的忠厚誠信與外在行為的端正穩重。如《荀子·非十二子》雲:“敦慤純信,用心一者,謂之君子。”
先秦經典
《荀子·性惡》以“敦慤”為善性之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必将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敦慤忠信之行也。”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亦載:“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此之謂敦慤。”
曆代訓诂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慤”:“誠也,謹也”,與“敦”之厚義相合;《康熙字典》引《集韻》注“慤”為“善願之皃”,強化其道德意涵。
“敦慤”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概念之一,體現儒家對“内誠外實”人格的推崇。在當代語境中,可理解為真誠守信、質樸端方的處世态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高度契合。其精神内核仍為修身立德的典範,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倡導的“明禮誠信”即是對這一傳統的延續。
參考文獻來源
“敦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ūn què,屬于較為少見的古漢語用法,以下是綜合解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更通俗的詞彙如“敦厚”“誠信”等。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荀子》原文背景或相關詞彙演變,可參考古籍注釋或文字學研究資料。
鞍馬之勞奧魯白鶴晾翅保镳飽受拔舌地獄邊詞重陽賜國大駕谠言得似踧踖東園主章短壽促命港府幹镆仡佬語晧天荒悴斠然一概借秦景耀緊急關頭技校掘柘枝靠臂困踬冷眼相待掠影浮光列屋陵犯茻然慢然毛渠冒撞偏軌剖釋乾吊千年一律七十二地煞球兒乞外曲兒柔穣繕兵韶豔神府煤田麝幄水靈靈俗讀饕虐騰褒體亮帏薄不修威雄香山寺賢聲小孽歇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