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根腳盤曲深固。 唐 杜甫 《白鹽山》詩:“卓立羣峰外,蟠根積水邊。” 清 魏源 《四明山中峽》詩之一:“山古蟠根厚,水遠知源盛。”
(2).指盤曲的根。 宋 葉適 《<石庵藏書目>序》:“時菴傍有石,冒土而奮,如蟠根叢萌,欲發而尚鬱者。” 清 唐孫華 《偕夏重至國學觀古槐》詩:“蟠根百尺穿地肺,直幹十丈遮天光。”
“蟠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án gēn,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根腳盤曲深固
形容植物根系在地下盤繞緊密、穩固紮實。例如唐代杜甫《白鹽山》中的“卓立群峰外,蟠根積水邊”,強調山石根基的堅固。
盤曲的根
指具體形态上彎曲纏繞的根部。如宋代葉適描寫石旁植物的“如蟠根叢萌,欲發而尚郁者”。
文學比喻
該詞常用于詩文,既可描繪自然景象(如古樹盤根),也可隱喻事物根基深厚或關系錯綜複雜。例如清代魏源《四明山中峽》的“山古蟠根厚”,既寫山勢又暗含曆史積澱。
與成語的關聯
在成語“蟠根錯節”(形容事物糾纏複雜)中,“蟠根”進一步引申為難以理清的複雜狀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語大詞典》、杜甫及葉適的詩文用例,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古籍原文,可查閱相關詩詞集或字典工具。
蟠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蛇或者龍盤曲的根部,也可引申為指事物紮根深入或固守不移的意志。
蟠根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虍”部,右邊是“木”部。
蟠根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蟠根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蛇或龍生長時常以盤曲的方式紮根于地下。
在繁體字中,蟠根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蟠根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例如,可以使用「盤根」來表示。
1. 這棵大樹的蟠根從地下延伸出去,紮牢在地裡。
2. 這個家族蟠根香江已有數百年,代代傳承。
蟠根沒有常見的相關詞組。
近義詞包括:盤曲、纏繞、蜿蜒。
反義詞有:舒展、張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