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備。《宋書·禮志三》:“伏惟 泰始 應符,神武英斷,王赫出讨,戎戒淹時。”
"戎戒"屬于古漢語合成詞,需從字形源流與經典文獻兩個維度進行解讀:
一、字源解析
"戎"(róng)在甲骨文中由"戈"(兵器)與"十"(盾牌)構成,本義指代兵器,《說文解字》釋為"兵也"(來源:《漢語大詞典》)。引申為軍事活動,如《周易》"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戒"(jiè)甲骨文象雙手持戈狀,《說文解字》訓"警也"(來源:《說文解字注》),原指持械警戒,後衍生出防備、規範等義,《論語》"君子有三戒"即用此意。
二、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亂",鄭玄注:"戎戒,謂兵革之戒也"。此處構成動賓結構,指對軍事行動的警戒(來源:《十三經注疏》)。唐代孔穎達疏解時強調:"戎者兵器,戒者防備",突顯其"武備防患"的核心語義。
三、文化内涵 在《白虎通義·三軍》中,班固提出"戎者所以戒不虞",将軍事防禦與道德約束結合,形成古代"以武止戈"的思想體系(來源:《白虎通疏證》)。這種雙重屬性使該詞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兵家哲學的重要語料。
“戎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戎戒”指“戰備”,即軍事上的戒備或防禦準備。其中:
引證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禮志三》:“伏惟泰始應符,神武英斷,王赫出讨,戎戒淹時。”,意為帝王因戰備需要而推遲禮儀活動。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宋書》原文或古代軍事類典籍。
拜閤白袷八犍度北陸常常籌曆辭決辭絕大備帶同倒驢不倒架典學典儀疊嶂發喘忿不顧身鳳女台負馱鋼闆根括關支海蜃寒洩黑氯土瀤澤黃藕冠降喻嚼酒笄齡赍子劇勞軍約誇伐賃值留步留目擄嘴蠻勇嬭牙奴顔婢睐怕懼剽拟潛移默奪清江使者仁宥三祀芟翦恃息水匮蜀江順腳填褊停食銅駝草莽讬胎外流湖渥太華無襦賢勇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