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备。《宋书·礼志三》:“伏惟 泰始 应符,神武英断,王赫出讨,戎戒淹时。”
"戎戒"属于古汉语合成词,需从字形源流与经典文献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字源解析
"戎"(róng)在甲骨文中由"戈"(兵器)与"十"(盾牌)构成,本义指代兵器,《说文解字》释为"兵也"(来源:《汉语大词典》)。引申为军事活动,如《周易》"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戒"(jiè)甲骨文象双手持戈状,《说文解字》训"警也"(来源:《说文解字注》),原指持械警戒,后衍生出防备、规范等义,《论语》"君子有三戒"即用此意。
二、词义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郑玄注:"戎戒,谓兵革之戒也"。此处构成动宾结构,指对军事行动的警戒(来源:《十三经注疏》)。唐代孔颖达疏解时强调:"戎者兵器,戒者防备",突显其"武备防患"的核心语义。
三、文化内涵 在《白虎通义·三军》中,班固提出"戎者所以戒不虞",将军事防御与道德约束结合,形成古代"以武止戈"的思想体系(来源:《白虎通疏证》)。这种双重属性使该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兵家哲学的重要语料。
“戎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戎戒”指“战备”,即军事上的戒备或防御准备。其中:
引证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宋书·礼志三》:“伏惟泰始应符,神武英断,王赫出讨,戎戒淹时。”,意为帝王因战备需要而推迟礼仪活动。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宋书》原文或古代军事类典籍。
踣鹿朝要尘羽掣纵愁忧點穢丢三忘四对揖敦叙耳石反踵朏朒风规肤辞纲挈目张鳏夫国举悍梗横眉怒目惠口昏德绛衣寂薎筋道惊惑迥然不同九阿集诊客涂连席立班丽侈临硎流水无情虏尘轮軿面梨鸣凤朝阳牧啸脑门子闹意气内丹牛蛙跑楼儿陪拜平两勤谨齐泰羣枉饶人三占从二萐脯射飞谈谑涒滩五院污黦无与伦比小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