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袷的意思、白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袷的解釋

(1).白色夾衣。《世說新語·雅量》“ 顧和 始為 揚州 從事” 劉孝标 注引 晉 裴啟 《語林》:“ 周侯 飲酒已醉,箸白袷,憑兩人來詣丞相。” 唐 李商隱 《楚澤》詩:“白袷經年卷,西來及早寒。”

(2).舊時平民的服裝。亦借指無功名的士人。 清 金農 《寄贈于三郎中山居》詩之一:“身離束縛卸犀圍,白袷披時少是非。” 林學衡 《柬樊山》詩:“便著黃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論文。”

白色圓領。亦指有白色圓領的外衣。 唐 李賀 《染絲上春機》詩:“彩線結茸背複疊,白袷玉郎寄 桃葉 。” 王琦 彙解:“袷有二音,亦有二義。作夾音讀者為複衣……作劫音讀者為曲領。《世説》:‘ 支道林 見 王子猷 兄弟,還曰:見一羣白頸鴉,但聞喚啞啞聲。’ 王 氏子弟多服白領故也。此用 王 家事,則音當從劫,解當從曲領為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袷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本義:白色交領或夾衣

指古代一種白色的交領衣衫或雙層夾衣。"袷"(jiá)本指衣領相交的樣式,後引申為夾衣。《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白袷,白色夾衣"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春雨》中"白袷臨風卧碧苔"之句,即描繪文人身着白色便服的形象(《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

二、引申象征意義

  1. 文人雅士身份

    白色素衣在傳統文化中象征清雅脫俗,故"白袷"成為未仕文人的典型服飾符號。清代學者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提及白衣為"庶人常服" 。

  2. 喪葬禮儀服飾

    古代喪禮中"白袷"作為素服,見于《儀禮·喪服》鄭玄注:"袷衣,交領也,喪服用素"(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學意象的演變

唐宋詩詞中"白袷"漸成固定意象,如李賀《染絲上春機》"彩線結茸背複疊,白袷玉郎寄桃葉",以白衣襯托人物風骨(王琦《李長吉歌詩彙解》卷三)。至清代黃景仁《绮懷》"白袷春衫學少年",更深化其與青春、書生的關聯。


主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彭定求 等編. 《全唐詩》. 中華書局, 1960.
  3. 王念孫. 《廣雅疏證》.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
  4. 鄭玄 注, 賈公彥 疏. 《儀禮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5. 王琦. 《李長吉歌詩彙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網絡擴展解釋

“白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1. 白色夾衣
    指用白色布料制成的夾層外衣,常用于春秋季節。唐代李賀在《染絲上春機》中提到的“白袷玉郎寄桃葉”,即用此意象描繪人物形象。

  2. 平民服飾象征
    因白色夾衣多為平民或未取得功名的讀書人穿着,故引申為“無功名士人”的代稱。例如清代金農詩句“白袷披時少是非”,林學衡“可容白袷坐論文”,均以“白袷”暗喻文人身份。

  3. 白色圓領特征
    特指帶有白色圓領的外衣款式,這一形制在唐代服飾中較為典型,兼具實用與身份标識功能。

需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多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句中的引申含義,可結合原文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别無它法長幹吃瓦片愁慘存欄帶電底冊胹鼈分日伏屬釜中遊魚該班兒羹匙歸正人蠱主皇古嘩噪魂爽僵巴瘕疝借樞積刼輯刊井牀徑賽記載鈞秤濫熟煉焦爐列亭淋巴結淩鋤淪翳螟蜅命期銘諸肺腑密筵嬷嬷爹女巫盤踞評審牆柳青耦親幸球員柔細散從官使促掐始孩時勢事須壽紀汰淘太陽神特勝天崩地陷土枭文輝無千無萬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