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有班位而無固定職事的散官。後亦泛指閑散的官吏。《漢書·申屠嘉傳》:“ 錯 所穿非真廟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為之, 錯 無罪。” 顔師古 注:“冗,謂散輩也,如今之散官。”《後漢書·皇甫規傳》:“若猶謂愚臣宜充軍事者,願乞冗官,以為 奂 副。”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尋封阆州》詩:“司直非冗官,荒山甚無趣。”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食貨》:“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萬餘,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
“宂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宂官”指有官階但無固定職事的散官,後泛指閑散官吏。其核心特征是“有班位而無職事”,即雖有官職名分卻不承擔實際政務。
需注意與“麤官”(指武官,含貶義)區别,二者雖均含“官”字,但“宂官”側重職能虛設,而“麤官”側重身份輕視。
“宂官”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職位虛設、人浮于事的現象,是曆代政治改革(如宋代“三宂”政策)的重要治理對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蘇轼相關論述。
宂官(讀音:rǒng guā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宀和官。它的拆分筆畫是宀(寶蓋頭,3畫)和官(宀字下的半個口字,3畫),總共有6畫。
宂官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形式,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它的字形結構可以追溯到鐘鼎文等古老文字。在古代,它經常用于表示官員或官署。
宂官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宂官」。繁體字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廣泛使用,尤其是在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
在古代,宂官的字形可能會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宂官的例句:
宂官可以參與構成其他詞語,例如:
宂官的近義詞有:官吏、官員、官僚。
宂官的反義詞有:百姓、民衆、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