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宂官的意思、宂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宂官的解釋

指有班位而無固定職事的散官。後亦泛指閑散的官吏。《漢書·申屠嘉傳》:“ 錯 所穿非真廟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為之, 錯 無罪。” 顔師古 注:“冗,謂散輩也,如今之散官。”《後漢書·皇甫規傳》:“若猶謂愚臣宜充軍事者,願乞冗官,以為 奂 副。”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尋封阆州》詩:“司直非冗官,荒山甚無趣。”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食貨》:“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萬餘,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宂官"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異體字組合,其規範寫法應為"冗官"。該詞為曆史行政術語,核心含義指封建社會中因機構臃腫而設置的閑散官職。具體可從四個維度解析:

  1. 詞源構成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冗"本義為"閑散、多餘","官"指官職或官員,組合後特指編制外的非必要官職。這種構詞法符合古代漢語偏正結構特征。

  2. 曆史釋義 宋代官修《集韻》載:"冗,宂,俗字",證實"宂"為"冗"的異體字。《新唐書·百官志》記載"裁汰宂官"的行政改革,特指唐代中期為精簡機構裁撤的虛職。

  3. 社會演變 該詞自秦漢萌芽,至唐宋成為高頻政治用語。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10卷記載神龍元年(705年)"罷宂官數千員",反映武周時期官僚膨脹現象。

  4. 現代轉義 在當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常引申比喻機構中人浮于事的現象。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曆史詞條,标注為"舊時指多餘的官職"。

網絡擴展解釋

“宂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定義

“宂官”指有官階但無固定職事的散官,後泛指閑散官吏。其核心特征是“有班位而無職事”,即雖有官職名分卻不承擔實際政務。

2.曆史出處與背景

3.字形與結構分析

4.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麤官”(指武官,含貶義)區别,二者雖均含“官”字,但“宂官”側重職能虛設,而“麤官”側重身份輕視。

“宂官”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職位虛設、人浮于事的現象,是曆代政治改革(如宋代“三宂”政策)的重要治理對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蘇轼相關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班書背生兒並載筆勢勃然作色采戲側向柴堆茶引遲淹崇福捶鈎辭禍大海撈針刀匕倒[立]像盜穴多緒感勸稾枲公舉過惡鴻教畫蠟兼濟見卒腳蹬子警區進取心及時客将軍廥聚琅園履度美人拿班作勢排叉佩伏頻頻告捷七步八叉清範輕客磬折起派取會濡褐塞門神宇十惡師心自是收詞雙全屬句署置嘡啷抟空讬地僞俗伍子胥箱牛